读《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5.22〉

读《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5.22〉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释】(傅佩荣《人能弘道》)

伯夷、叔齐是殷代末年孤竹国的国君之子,因为互以王位相让,先后逃往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领地,劝阻武王伐纣而未成。后来武王灭商,他们说兄弟不愿“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①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百度)

【翻译】(傅佩荣《人能弘道》)

孔子说:“伯夷与叔齐心中不记着别人过去的恶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百度上的翻译)

【心得】

孔子对伯夷与叔齐的“不食周粟”很是欣赏,《论语》里有好几处都提到了他们。不光是孔子,后代仍有很多人称赞他们,因为他们代表了忠和清。

“不念旧恶”这是需要多大的胸怀。其实,想要过得开心,本就应该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实则是自己受益,你记恨别人,别人也不知道,苦的只有自己,何必呢。还不如把恨放心,大度一点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多好。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周游列国。在游历诸国时,因为与别国的政见不同,也多次险遭各国权贵的暗害,险些丧命。据说,宋国大夫桓魋还因为没有追上孔子师徒一行,将孔子研习礼法的地方的大树给拔了,还扬言要将孔子杀死不可。还有,齐国的贵族也想杀掉孔子,孔子不得已只能四处逃命。孔子的一生,树立的政敌很多,但是孔子却很宽容,对那些想杀害他的人没有怨恨,反而还表示理解。“不念旧恶”就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宽松、和谐的画面,让我们自身受益无穷。 

当然,这种美德也要运用得当,切不可毫无原则地宽容了所有的错误,否则宽容则变成了纵容,结果反而还变成了坏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