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大城市特点速读:
1、小地方温情但毫无隐私,大城市冷漠但注重距离。
2、小地方的规则在暗处,大城市的规则在明处,规则越在明处,越对普通人有利。
3、小地方资金短缺,人们普遍随大流,大城市赚钱更多,但房价高昂,普遍晚婚。
4、无论作任何选择,如果父母还在用二三十年前的局部经验准备决定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时,希望你勇敢说“不”。
01
最近在公众号收到一条留言,开门见山的问题:大学生究竟应该去大城市还是回小地方?
问题太大,我不自觉皱了皱眉,还好他又补充了很长一段:
我来自北方某省的一个三四线城市,在一所很普通的大学上大三。我父亲是当地国企的小职员,母亲是个幼师。上一所普通的大学,当时听家里的稀里糊涂选了个机械自动化专业,现在大三了很多同学考研,家庭条件好的在考雅思托付准备出国,大家都忙忙碌碌,相比之下我很焦虑。我不喜欢我所学的专业所以不想考研,出国也没有条件,所以想工作。
但提起工作我更迷茫了。跟家里商量了一下父母一致要求我回家,那边有个机电学院我可以去做个小老师,日子清闲,其实我能听出他们的意思,是想让我在老家嫁人,方便给他们尽孝,稳稳定定一辈子就过去了。
但我内心是不想这样的。
虽然我大学成绩一般,天赋有限,但我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我经常读书,一直在网络上看您的文章。我渐渐发现我对互联网感兴趣,自己学习了点相关知识,一次去北京见了几个同学,视野开阔了许多,虽然家里坚决不同意,可是我觉得我在北京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问题结束,我心里一沉。周国平说,你正站在世纪转折点上。年轻人,你也许站在人生转折点上。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大学生普遍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问题,所以自觉需要好好分析探讨一下。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最近我正好看了一部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布鲁克林》,与这个问题非常相似。
小说讲述了1950年代,爱尔兰东南部小镇的姑娘艾丽斯决心去纽约闯荡,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极度孤独也充满希望。工作,生活,上夜校,这一切让她渐渐忘记了背井离乡的苦楚,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
就在此时,亲人故去,她必须回家。她将面临的,是在回家乡生活与在纽约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一次抉择。
当她回到爱尔兰小镇,久违的乡村气氛让她觉得舒服,甚至产生一种念头——乡村也不错。熟悉的人和朋友,缓慢平和的节奏,当地的高富帅,也对她中意已久。
此时她觉得,彼时的奋斗似乎是徒劳,在这里可以照料亲人,可以嫁给高富帅享受优渥的生活,纽约的一切压力都将卸下。正在她矛盾且有所动摇的时候,一位多事的杂货铺老板娘说了句话,瞬间让她警醒过来——乡村的美好与宁静仅仅是一种表象。
无法紧跟社会文明步伐和现代化洗礼的乡村并不美好。
那时的爱尔兰小镇与现在的中国小地方如出一辙。发展缓慢,营商环境差,到处都充满了闲言碎语,人际关系复杂且过于靠近。
但其中的实质在于,因为大多数人既缺乏充满发展性的事业,也缺乏相对充实的精神生活,这两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会把一切精力都在相互监视、相互攀比、相互倾轧中。
02
记得回老家过年,我在农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村里的楼越盖越高,家家都买了小轿车
真是一幅全民致富奔小康的和谐画面啊。
正当谈论起个,我的表哥,脑子颇为灵光的一个人,悄悄对我说,有点钱都拿来比了。
“楼要修的比别人高,邻居买小轿车也要跟风也要买。其实这边路不好,小轿车远没有摩托车实用。有的买了也不开,放院子里擦得亮晶晶,或者开到村头麻将馆门口,玩累了进去打个盹儿。”
这些微妙的现象在农村肉眼可见,在小城市就变成了潜移默化的暗规则——表面祥和一片,实则暗涌翻动。你的家世世代代生长于此。你爸属啥,收入多少,你妈叫啥,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你上什么大学,有没有对象,街头巷尾的大妈大爷们都一清二楚。
在这里你几乎没有隐私。若你敢做一件违背普世甚至只是他们“公序良俗”的事情,那么你可能会成为所有人饭后的谈资。
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很少的人会去认为这是很敏感的个人隐私,你要想好你是否可以承受。
人们都说大城市过于冷漠,不讲人情,基本全靠自己,一切向钱看。其实这是一种不约而同的距离感。城市越是大,这种距离感就越强。因为大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流动人口的比例,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则会更多地会去遵守某种规则,只要按规则做事就可以了,而我的私人生活不必过问。
尤其是近几年来深圳以后,更加发觉了明显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同事之间很少有私交,极少过问收入、家庭等隐私问题,如果有人打破规则,大家都会觉得非常失礼。
利弊同存,所以大学生考虑是去大城市还是小地方的问题上,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很重注距离和隐私?是不是可以忍受建立在个人精神独立基础上的大城市的冷漠和规则?
如果是的,你可以选择大城市。如果无所谓,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小地方。
03
说起大城市的一切向钱看,很多人觉得观念认知过于单一,其实看钱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最公平的。如果规则是看背景,看家世,拼爹或者直接拼脸,想必也没有大多数人什么事儿了。
其次,看钱是一种明处的规则,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代表着某种公平,因为这个规则还能让你看到。可能因为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大城市的土著,也渐渐在流动人口的冲刷下,人情关系网越来越稀疏。
所以越是人口庞大、人才汇聚的城市,规则越在明处,越对普通人有利。你可以遵循规则追求自己的目标,也可以选择利用规则开辟新路,你都可以爬到顶端去顺着规则博弈,甚至最高境界——影响规则。
而越是小地方,人情关系网越是稳固,规则基本抓在这些人手里,普通人看不到。甚至很多老百姓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个规则,这个对普通人有利吗?请自行体会。
小地方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办事非常慢且难,你想想是为什么?还有各种“黄金单位”,大型国企、银行、电力、电信等,基本都会被一些人把持。如果你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试问你升迁有望?或者说你是个天资聪颖,美丽的女孩,你可以通过婚姻进入这张网,但他们会选择没有背景不能带来利益的你?99%的情况是,没有人会多看你一眼。
这个大前提是出身普通的你想通过个人奋斗,不指望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些可能。你可以试试大城市。
当然如果你已经有不错的家族背景,或者说女孩子想过相夫教子的稳定生活,你完全可以回小地方。这是一种对自己手握资源的衡量和使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同样都是金条,你说说哪一根就是高尚的,哪一根就是龌龊的?
04
最近翻几套历史书,阐述人类安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几乎无一例外依靠的是城市的发展。
首先,大城市汇聚的资金较小地方而言十分充足。所以大中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创业企业非常多,这就代表充满机会且能带来高薪的职位也多。
就于提问者对互联网感兴趣且我自己就是从业人员的情况下,不得不提一下互联网企业,无论大小几乎都有较大资本的支撑,因为行业红利身边的许多稍有资历的非技术型岗位年薪都至少在10万以上,技术性人员甚至是出色的技术人员拿下40万的年薪都没什么可稀罕的。
然而这样的工作在小城镇,可能就很少了。
例如教育培训行业,月入5万的家庭和月入1万的家庭愿意为孩子出的费用,可能相差不止5倍。这就为能力强的人创造了机会,来大城市,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但人才汇聚也带来了竞争压力,还有高昂的房价。
如果没有比较强的决心和执行力,也就是主观能动性比较弱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快节奏的工作和人才竞争中渐渐被淘汰,这需要你用成熟的心理做一次自我评估。但正因为大城市的发展活力如此依靠个人能力,所以普遍意义上来说,你的学校出身无法决定一切,我身边就有很多牛人出身非常普通的学校甚至一听就是极不靠谱的专业,但他们的头脑、执行力和心态让他们很快就和出身优秀的同龄人齐头并进,甚至是赶超碾压。
再说房价,一线城市的房价,基本都要上天,这逼迫了不少的年轻人离开,也有人选择留下,这只是个人的选择问题。
而对于留下的人来说,无一例外都需要先考虑一个事情——晚婚。不论是个人事业奋斗周期还是为了一套房子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准备扎根大城市的年轻人似乎都普遍晚些选择婚姻,或者晚育,甚至丁克。这里面的原由就不一一论述,但你可以有个心理预期。
其次是大城市的快节奏、高效率。这里面不仅仅指人的说话和办事速度,更指的是商务合作、谈判、流程、执行的速度,或者连人们的车速和脚步,都比小地方快得多。
还有一点是繁多的劳动分工。大城市里会出现许多小地方无法提供的,特别的职业,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为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提供了机会。而小地方对这一类人才不够重视,甚至嗤之以鼻,因此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
05
最后,我想说说很多年轻人都苦于“家里人说我应该去......”的问题。
例如前来留言的大三学生,父母想必是70年代生人,但这个世界已经更新迭代到了2016年最新版本。如果父母还在用二十、三十年前的局部经验准备决定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时,我希望你勇敢地说“不”。
这个年景,已经不会有你的伯乐和救世主自己出现,尤其是普通人,只能靠自己,或者说——“自救”。
当你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你在想是否逃离北上广深,还是逃离小地方,你必须问自己:
你是否有鹰的志向?这个志向无关褒贬,只关乎于你自己。
如果你有鹰的志向,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和向往,如果你能成熟地衡量自己的资本,并且准备利用大城市明处的规则、资源和机会,就不要满足于待在鸡窝里。
这可能是你从现在开始,需要面对的人生最基本的问题:
你对自己的认知如何?
你是否明白自己做出选择后将要面对的痛苦、磨难和孤独,是否清晰地明白这种活法并不轻松?
你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定位?
你希望你在30岁时是怎样的状态?
你是否打算为你的理想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无怨无悔?
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告诉你,你需要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问题到了这里,你也许会发现,同样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差距不仅仅是资源和能力。更在于属于内核部分的精神世界、理想以及追求,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生命的光亮。
不敢奢求成为伟大的思考者,但求不苟活于当下,在行走尘世的旅途里,可穿山越岭,可无惧黑夜。
这般已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