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琳
又是一年麦收季,又是一年粽香飘。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三,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接闺女放学的小广场上晒满了麦穗,这应该是谁家小块地或者地边地角,大型收割机收不到的地方的麦子。大型收割机收不到的地方,种粮人都会提前割好找宽阔的水泥路面晾晒。
我小时候不比现在,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所有的活计都靠人工。到了麦收季,学校也会放假,我们叫放麦假,通常作业也不多,就是让大人小孩齐上阵,齐心协力颗粒归仓。麦假大概三周左右,其实,地多的人家,三周是远远不够的。
收麦子全靠一双手,一把镰刀。割好的带着麦秆的麦穗堆在麦陇里或者蓬在麦茬上。或者捆成捆儿,最后再装车,都是人力用双臂抱着装车,麦芒扎的眼睛都睁不开。还是架子车,装满后拉到事先打好的麦场上。麦收后,要摊场、晒场、碾场、翻场、扬场,牲口拉着石磙转着圈子,碾场。打场里的最后一个环节,叫起场。麦秸垛起来,麦子拢起来,起风了开始扬场,金灿灿的麦子就出来了。扬场不趁风,净是瞎费工。诸葛亮借东风,农民要等风来。
光割麦子就是一项顶大的工程。没有技巧还容易受伤。麦茬把脚脖扎破或者把脚指头刺破是常有的事。为了安全起见我主要负责捡掉落的麦穗,但看着大人们手起镰刀落,咔嚓一声,一把麦穗整整齐齐的握在手里,甭提有多羡慕了。
说实话,捡麦穗头很是上瘾。我总是拿一个蛇皮袋,再拿一个笆斗。我蹲在麦陇里,看着满地的金黄的麦头,好像看到金子一般激动。我的双手忙的根本停不下来,不一会儿,笆斗便满了。我再把笆斗里的麦头倒进蛇皮袋子里,这样效率更高。到了晌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人睁不开眼,喉咙也干的快要黏在一起,有时候干的甚至分泌不出唾液来,但我还是不舍得回家,恐怕一回家,地里的黄金就会被别人捡走一样。有一次差点没把我渴死,正在我绝望的时候,远远看见有人在浇地,我冲着那人飞奔而去,我趴在垄沟边上,洗干净双手,用手捧着喝浇地的井水,你不知道有多甘甜,那是我喝过最最好喝的水,尽管垄沟里有杂草,有泥沙,甚至还有小虫子。
终于,一块地的金子都被我捡完了,蛇皮袋子死沉死沉的,就喜欢这沉甸甸的感觉,这可是准备换西瓜的麦子啊。进入拾麦头这一环节的时候,麦收季已接近尾声。打麦场的麦子已安置妥当 ,麦场还得找牲口把地犁了准备播种秋庄稼。那捡拾的麦头只能堆在院子里或者门口路上,靠来往的车辆碾压,或者在家用木棍锤麦子,起风的时候,再扬,让风刮走麦糠,留下沉甸甸的麦粒。
每一粒粮食都应该进肚子里,这是对粮食的最起码的尊重。能进人肚子里的就进人肚子里,不能进人肚子里的就进鸟儿们或者牲口们的肚子里。
真正做到颗粒归仓是不可能的。比如捡麦头,总有一部分麦头你看不见,那就让它们进鸟儿们的肚子里,或者地老鼠的肚子里吧!
聊一下麦换西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没有专门的水果超市,即使有,也没有余钱买西瓜啊!
想吃西瓜怎么办?一到麦收接近尾声的时候,村子里便会有走街串巷赶着毛驴拉着的西瓜车,他们边走边吆喝:麦换西瓜喽~~那声音悠扬,勾人心弦。这西瓜车是专门来犒劳我们这些勤劳的小馋猫的。我们这些小馋猫耳朵尖,听到吆喝声就赶紧的跑出去,让卖西瓜的停下来,再飞奔回家告知大人。
卖西瓜的商贩大部分都是瓜农,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生意人。卖的西瓜都是自己地里种的。所以,他们都很慷慨,看到有人来买瓜,他们会毫不吝啬的挑一个好瓜,切开让你品尝。小孩子吃的顺着肚皮往下流西瓜汁。
西瓜拉到村子里的时候,瓜秧还是新鲜的。西瓜便宜的时候,一斤麦子换三斤西瓜,我记忆中当时的麦子大概在三毛左右一斤,西瓜最贵的时候,斤碰斤,也就是一斤麦子换一斤西瓜。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卖力捡麦头了吧!
成色好的麦子还得留着交公粮,还要留够吃的粮,还要留足来年的麦种。所以,尽管可以拿麦子换西瓜,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敞开肚皮吃个够的。
由于捡的麦头脱粒太原始,导致麦粒不干净,有时会掺杂一些小石子啥的。杂质多的麦子卖瓜人就会提高西瓜的价钱。
现在的小孩子们永远无法体会我们八零后小时候体会过的劳动。想吃西瓜,靠自己劳动捡麦头,捡的多,多吃几个,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西瓜,吃起来别样的香甜多汁。偷懒的不愿掏力干活的就没西瓜吃。儿时,我便知道,想得到就要先付出。
随着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 现在的麦收季,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一字排开,你都没反应过来咋回事,麦子就进家了。现代化农业机械解放了农民的双手,提高了收麦的效率,大大缩短了麦收季,也减少了因为抢收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农民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真正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