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看了一遍,因为在群里讨论时我说到“死与生”,所以认真看了小男孩的态度。中午趴在桌子休息时,糊糊涂涂想着小说结尾的那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这一句很美——不是这一句美,是之前那99%关于死的论述忽然转到这一句生的生机勃勃的描绘让人不禁动容,即使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而之前,在学习包里看过后,不明白这篇小说的旨意,于是百度看了别人的分析,对于几个“忽兀”的段落有了些理解,知道为什么要写,以及对男孩性格的分析、父亲对他的影响。总之,大概看了三回,不止三次。
我喜欢这样认为,大概的看法:1.死与生的思考;2.小男孩形象的刻画;3.他们的家庭背影家庭关系的猜想(刘老师在群里分析的,引人入胜,之前没想过)。
先不说“死与生”,看看一个让人不解的忽兀的段落:父亲出去打猎。其实,我认为,小说描写小男孩与父亲的行为有对比的作用。穿插描写他们两人不同心境不同行动不同环境,使故事有跳跃感,并且留一点悬念——小男孩忽然不写了,他怎样?而且题目是“一天的等待”,这样“拖拖拉拉”的写有拉长时间的感觉,而且互相映衬。对比映衬什么?小男孩,“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神情古怪,表明他在思考,而且肯定是一些不一般的想法;对于死他怎么看?死有什么新奇的地方?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直接写他的心里,第三者视角,所以我们不知道他对死是什么看法。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床脚”,男孩始至盯着床脚让人有点好笑!而父亲呢,则不一样,父亲是“我”,直接抒写他的心里感受,他是轻松的粗心的愉快的。“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鹤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这一句是父亲心境的最有代表的也是最高潮的描写。室内的沉闷单调与户外的活泼明快,是情境的对比;父亲的心情我们能充分直接的感受到,而小男孩在室内的情况与他的思索,则只能猜测,就像对于死亡的那个世界我们一无所知,只能猜测。父子两条线,是对于死与生,我们所能达到的观察。另外,小男孩对父亲说:“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小男孩让父亲出去,我们都认为他是关照别人,懂事让人疼爱;是这样,但还有小男孩另一层意思,“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并且“古怪地盯着床脚”,这时的他在想事情,而且是很认真的事情,不想被人打扰,他不但会关照别人,而且喜欢思考——这又强调了那一点:他在想什么?与小男孩让父亲出去的这句话对应的,“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父亲显然心不在焉,并不完全照顾到小男孩,因为“自顾自”,所以小男孩让他出去。小男孩在房间内严肃认真地思考,而父亲到外面找乐子;小男孩关照父亲,而父亲并不担心孩子——医生的那段解释是他的心里基础。
写到这里,大概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样不同的写父子两人,因为我们对于死与生两个世界所能做到的观察,所以用这样的视角去写。
再说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这是他从“死”那个世界返回,在生的世界的表现,短短一句,全篇对小男孩另一种状态的描写就短短一句,活泼闹腾,充分表现了生的世界的生气——总得有个对比吧。但是有点不对,为什么哭呢?而且是大哭。小男孩的意思似乎是说,我经历了一整天、一整天的等待,面对死亡,甚至是与死亡的对话,死的煎熬,我总得得到一些补偿吧;又或者是喜欢而泣,瞧,“他轻松极了”。泣,有什么值得我们又哭又笑的吗?因为生?也因为死?他经历了什么?最后一句还是、并且更强调了 死与生。句中一个“哭”字,让人仿佛在生的美好世界中窥见了一线地狱。而他的父亲、家人可能并不明白他为什么哭(大人的看法:“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只当他是一个孩子——在我们小的时候,不都是被这样看的吗?
另外,关于他的心里:补偿。就像他盯着“床脚”这个细节一样,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好笑的一面,小孩子的心性,天真自然。
最后是第三点:他们的家庭背影家庭关系的猜想。这一点我从来都没想到,可能独身惯了。小男孩的性格凭这篇小说看是有点不开朗,生活中承受的压力有点大,老师猜测是父母离异导致,他抓住这一点是从第一句开始,而我是被最后一句吸引。第一句只是稍稍让我疑惑,就一溜而过,其实值得玩味。
我喜欢找小说中描写的关于两个世界意象的迥然不同与联系,如果能找到。就像贾平凹在《丑石》中写的,山村的闭塞与太空的无涯,穿越而来的小小的一颗陨石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串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