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夜,你的大舅舅家新添了一丁人口,是个女孩,但从你妈妈一家人的谈话中感觉到,你舅舅并不喜欢女孩。没错,他喜欢男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喜好?爸爸决定深究一下。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词叫重男轻女,在这种观念里,男孩可以光耀门楣,传宗接代,而女孩呢,却都是为别人培养的,因为要嫁到别人家去,无法为自己家延续香火。爸爸曾经在武汉硚口区一带学习,2011年仍可见街两旁的小区外墙上,刷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是传家宝”的宣传语。可见重男轻女风气之一斑。
根据爸爸查询的资料来看,大约五万年前,中国原始社会处于母系社会,这种社会结构建立在对母性的繁殖崇拜上。之后到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进入氏族部落,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父系社会结构重男轻女思想反映到具体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最浓重的表现。
有很多这样的理由来推断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重男轻女思想。总结起来无外乎1,彼时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而男性在力量方面占据优势,崇拜转移;2,男性狩猎耕作工作带来经济收入,而女性从业不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迫使女性依赖男性;3,只有男孩能继承家族产业,女孩是外姓人不具备这种功能;4,以《易经》阴阳学说、程朱理学、各类儒家学说为代表,逐渐教化了中国人。
爸爸总觉得这些原因总结的有问题,3、4只能是重男轻女思想的结果,1、2两条算理由,但未触及本质。我们换个主体提出相同的疑问,为什么欧美国家没有出现这种思想?不要说什么美国建国时间短,欧洲南美同样经历了农耕时代,为什么也没有出现呢?
爸爸认为这一思想出现的本质,根植于中国古代姓名的设计方式。爸爸叫史xx,“史”是我的姓氏,放在前面,“xx”是我的名字,放在后面,是一种“姓氏+名字”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原始社会部落的区分,姓氏会在部落内彼此的认同、部落间彼此的区分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姓氏是整体的代号,是集体的形象代言,对外而言个人并不重要,个人行动依赖集体分工,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在内部流转、分配。上万年间这种方式不断得到延续和强化,认同和传播,甚至还出现了皇帝御赐皇姓的一幕,可见观念之深入人心。
欧美国家呢,其姓名设计方式为“first name+last name”,前者也叫“given name”,对应我们的名字,后者也叫“family name”,对应我们的姓氏。他们是这种“名字+姓名”的结构,比如“Tom Smith”,Tom是名字,Smith是姓氏。这种设计方式强调个人,弱化了集体观念的表现方式。难道是欧美人不热爱集体吗?
我进而想到欧洲盎格鲁萨克森、维京人、日耳曼人等等部落在历史舞台上纷纷出现的场景,没错,欧美种族多但每个种族人不多,彼此在服装打扮饮食等生活方式上差异明显,而汉族人人口众多,纳入一个集体是不可能的,只好内部进一步细化区分。
讲到这里,爸爸想你已经明白了,中国人之所以姓氏有异,全赖古代姓名设计,而重男轻女观念也就建立于此。放此观点于同样有重男轻女思想的日本等亚洲国家身上,同样适用。
如今,上文所述男性决定经济基础的古法已被打破,如果还执念重男轻女思想,只能说这个人“好热爱集体”啊,或者也许他们就没有考虑过这一观念的形成原因,因为一直存在,那就继续遵守吧,就像很多人对生活的态度一样。男女在集体中的作用,已然同样重要。
我希望宝贝你能明白,“郑先生/女士”和“Tom”都只是一种代号,代号没有等级优劣之分,只是不同地区简化了的部落认同方式,而且形成过程都有其历史原因。
于此,我们究竟还要不要纠结,要男孩还是要女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