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谁家的文字,见仁见智。
对我来说,判断一个写作者好与不好,有三个标准:具备有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拥有可辨识的表述风格,饱含善意真诚的分享精神。
1. 找准创意写作的出发点
创意写作,不同于专业新闻报道和学术式的文字创作,让普通人也能写出好故事。90年代的美国,创意写作风头正劲,电视节目会邀请最受欢迎的作家和大众分享写作经验。
当下中国有相当一批中产阶级,朝九晚五之余为写作腾出一片天。
怎样才算是好的写作者呢?博学多才?还是精通网络用语,随便扔过来一个话题都能侃侃而谈?
《教育人类语言》一书中提到创意写作的三个目的:
保存记录特定的经验;
与志同道合者分享经历;
自由表达促进作者本人的身心健康。
换成时下的流行语,这三类创作指的就是个人八卦、干货分享和鸡汤文,每一类型的文字都会吸引特定的人群。
2. 独特视角靠超越常人的深度阅读养成
独特视角,是长期严肃思维训练的结果,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有些文字听起来愤世嫉俗,让人觉得铿锵有力,凑近一听,输出的大部分是情绪。这种文章点击率高,但保质期短。
一流的写作者,虽然跟其他人看到的是同样的东西,但表达出来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别人愿意听Ta 讲哪怕是已经听过的故事。这才是我认为的独特视角。
思维训练的第一步,是有选择的阅读。
慎重的阅读,最终会化为思维的利器。对于在意说理能力的人来说,抱着挑剔的态度选择性阅读,是个好习惯,这会避免让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让你看世界的方式僵化。
一个写作者,若想清晰地表达观点,就最好远离那些美丽却没有营养的文字。
如果你觉得简书首页的文字质量不高,那就踏踏实实的读几本像样的、有思想的书,而不是只看教人如何快进、掌握技巧的快餐贴。
我对畅销书没有敌意,相反,如果你有意出版,就该好好研究一下畅销作者的作品,观察他们成书的结构,体会他们为何与众不同,领悟这些作者如何保持多年持续的输出。
相当多的经典都是从当年市面上卖得最火的畅销书来的。
好作品不怕宗教文化和地域差异,所以我判断一本书是不是经典,就看它有没有被多国译者反复翻译。读这些书刚开始也许费劲,但不会错。
学习写作应该接触最好的东西。我们养育孩子时都会慎重的选择给孩子的食物,无论出于快感还是营养,最终这些食物都会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英文讲的 We are what we eat 其实有一定道理。阅读就是我们刻意挑选、喂进大脑的食物。
3. 尝试从读者视角建立自己的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不是指文采,而是你展开故事的方式。你要讲个故事,希望能吸引读者。
你是慷慨激昂,还是娓娓道来?是像舞台剧让读者一上来看见整个场景,接下来再徐徐展开?还是拿个猫尾巴作引子,带读者拔丝剥茧,深入内里?
每种写法都有它的妙处,就像不同性格的人。
你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按照故事长短或心情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写得多了,自然找到你得心应手的叙事风格,你的铁粉也知道你擅长什么,他们喜欢你什么,这就相当于“建立了自己的叙事风格”。
那么,一个写作者要不要照顾读者的情绪?如何兼顾你的个性和作品的可读性?
写作需要精妙的平衡术,努力在专业度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点。
好的写作者,既不会迫不及待的炫耀自己博学多知,卖弄专业名词,搞得读者丧失了耐心,又不会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没头脑式的挠痒。
想写好文章,既要专业,又要让读者听得懂,这涉及到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双重身份:
绝大部分时间你是作者,是你在说;
偶尔又要换作读者的角度审视你的文字,并且把你写的东西大声读出来,检验自己听到的跟你想表达的是不是一致。
约瑟夫·康拉德说:如果我写的东西听起来太书面化,我就会重写。
作者角色并不总是超过读者的。当我们打开电脑选择广播频道时,只有觉得正在播出的节目有趣,才会停住继续听下去,否则就会换台。这也就是说,当市面上有数不尽的渠道供人选择时,读者角度起相当大的作用。
你身为写作者,就相当于开播了自己的频道。你当然要花一点时间了解广播媒体的技术,但更多时间还是得去扩展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知识分享者。
4. 善意真诚的分享让你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尼采讲过
世界并非围绕着新的喧闹的创造者,而是围绕着新的价值的创造者旋转。它悄无声息地旋转着。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活在一个喧闹的时代,人们对噪音的兴趣远超过洞见与思想。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与读者达成某种共识:她们不与时代妥协,重回安静、缓慢、智性的谈话,重拾对知识、情感、他人命运的好奇心,重新审视事物的真正价值。
每个故事都需要在特定时间被讲述。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你,作者本人,要考虑这个问题。
社会热点故事时效很短,上万人在三五天里点开你的文章,一周后流量几乎为零。
但如果你写的是一部自传或者长篇小说,那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你的孩子、你未来的爱人、隔代的读者,都有可能阅读你的文字。
“文责在于记录者”,就是说你能承担自己发表文字的后果。
你和你的故事之间是一道完整的弧线,故事是风筝,当你松开手,风筝随着引线被你控制,也有可能飞走,滑向你无法预知的时空。所以你必须了解你的情绪,你的故事似乎随时可能飘向天际,却又在你控制之中。
心理学家荣格在《红书》中写道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期待在文字获得治愈的人应该了解:文学的目的并非是让我们陶醉于一种轻便的、畅快的宣泄,并随之进入幸福的状态;优秀的文学作品折射出思想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好的写作者,对世界怀有深刻的爱与眷恋,有悲天悯人之情怀,不会刻薄对待她的读者。
一位伟大的作品,让人感觉很近的同时又很远。
翻起它,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多一个认识的层面,书中的描述可能在某一刻击中了心灵的一扇门,就像芝麻开门的咒语,重新看待生命。
能写出一部这样的作品,此生便不算虚度。
布拉格向北,独立学者,目前在高校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带着问题读书,写有观点的文字。
我的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