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站在一个铁道的岔口,有一辆失控的火车向你驶来,你的左右两边分别站在5个工人和1个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将火车导向哪一个方向?
另一种情况,你和一个胖子站在桥上,看着桥下一辆失控的火车将要撞上前面的5个工人,如果你把身边的胖子推下去,就能够挡住火车而拯救那5个人,你会否选择这样做?
在第一个案例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把车导向1个工人的方向;但在第二种情况,绝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牺牲胖子。从结果来看,最终都是以少数人的牺牲而保存大多数人,但为什么在第二种情况当中,我们却不会选择这个牺牲最小的方案呢?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Michael J. Sandel)在其著名的公开课“公正”中,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对比鲜明的故事作为开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的理性、良知、公正、法律等问题。这一门公开课开设30多年,每周超过1000多人走进课堂,而网络课程视频点击率超过1000万人次。桑德尔教授并将这门课程的讲义重新整理,成为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作品:《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在这部作品中,桑德尔教授从功利主义入手,讨论其“最大幸福”原则背后的道德缺陷与实践限制,进而回到康德的理论,直接拷问公正的最根本的前提问题:权利、自由和动机,指出“尊重人的尊严就意味着将人当做目的本身而加以对待”,直接驳斥了功利主义为求幸福最大化而将人当做工具的前提。在康德的前提重新出发,回到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探讨人类在最平等的原始状态中认可的公平原则,并在康德和罗尔斯的基础上,提出了桑德尔自己对公正的看法,即培育德性和推理共同善的问题,并呼吁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为一个公正社会提供更有希望的基础。
政治哲学的著作无疑需要一定的思考空间,但桑德尔教授在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足以使我们直接面对人性最根本的前提。我们并不一定真正去读懂纯粹实践理性,我们需要的是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我们的良知带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