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刚看完两期何冰做客的《圆桌派》,我在他谈论的表演心得中,解惑了自己心中一直对所谓舒适区困扰的问题。越是封闭逃离,舒适区就越小。
很多时候,我觉得部分封闭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之所以会觉得离开一些事一些人,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更舒适。那些束缚经过我判断后,简单粗暴的选择了断舍离。
可事实上呢?我得到自己想要的舒适了吗?并没有!而那种有点吹毛求疵的狭隘完美追求,其实才是让自己的舒适区越来越小,某一阶段甚至觉得缺氧窒息。
束缚,我真的不喜欢!
何冰在节目中他分享表演一个人物的感触,越是特别牛掰的剧目,角色本身能让演员自己发挥的部分就越少,那么,这些角色为什么反而更有吸引力呢?
那就是束缚的魅力!
那些层层捆绑在身体上,让人不舒服的东西,才是最初的源动力——抗争的渴求。从个体到集体,哪一次代表着进步与进化的蜕变,不是与它有关的呢?陈果在《好的孤独》里面,对生活的重负,有这么一段话:
如若生活没有“重负”,我们又该拿什么来对人性的顽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之越来越具有德性的温润,散发人道的柔光?事实上,有多少人的刚毅坚强是由“挫折”磨砺而成,有多少人的成熟练达脱胎于深沉的“受难”,有多少人的纯真恰恰是双脚深陷“淤泥”中不忘仰望星空,一个人“肩头扛了多沉重的苦难,胸中就承载着多伟大的情感。”
就连童话中都不曾存在完美顺遂,我又为何自囚执着一个自己都明明知道不能拥有的绝对世外乌托邦呢?
如果人的出生被看成白纸,是经历的那些我们认为不舒服的事情,让我们逐渐与众不同,开始有了有别于他人的特质。
是那些不舒服让自己变得比昨日日益强大,一步一步开拓自己的世界,于是多了很多本来没有的选择,可以在比较中权衡一份相对自己愉悦的区域,获得理直气壮得活在里面的权利。
更多相对舒适区的选择,取决于之前所对应承受过怎样程度的不舒服!
前进,永远会比后退选择多一种选择!因为即使前面已无路可走,破壁翻越都行不通,也还有一个回头。而如果只走回头路,那才只是唯一的一个。
就像说好同情绪和解一样,原来,那些不舒服,换个角度,把它视为成长的力量加油站,我还会负面情绪的看待它再进而影响我吗?
不会了。我会试着对它说“嗨,朋友,这次过来,想与我分享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