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推出“周末学堂”——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该计划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生,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在复旦选修 中文、历史、哲学、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十大学科。此举为上海所有高中一年级在读学生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让他们可以走进大学校园,与教授面对面学习交流,还能共享复旦图书馆资源,参与其校园活动。而学生在此计划中获得的学分,也可在其考入复旦大学后,置换成相应的通识课程学分。
实际上,复旦一直就有让高中生进校听本科生课,教授去高中讲本科生课程的传统。这个“先修计划”和其他相关计划一样,无非是应对强基计划招生成效不佳而采取的解决措施,是一种政策交代,但无可厚非,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普及计划和尝试方向。
从学校方面来说,这是用教学资源和学分奖励来吸引人才,增强招生竞争力的一种方式。高中学子走入复旦校园这种拓展形式,能进一步强化高中学子与复旦大学的紧密互动。日后进入复旦还能置换学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便会优先考虑它,这就等于提前锁定上了很大一批优秀生源。
筛选人才的同时也是开放资源的标志,是不浪费社会资源,对其合理使用的做法,值得鼓励,对整个社会来说也不为是一件好事。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除了体验课程和享受校园生活之外,也是文化上的一种浸润,此举也是大有稗益的。
其一,这可以帮助他们以大学的眼光回看高中知识,更好地理解高中课程内容。当前高中课本很多是大学课本的“拙劣”简化版本,很多内容的简化导致课程内容与自身逻辑的不完整。因此提前学习、简单了解大学数理化知识,对于高中课程的学习意义深远。其二,对于学有余力、优秀的高中生来说,不论是在兴趣激发、思维激发、还是生涯规划上都对学子未来的成长有很好的发展。让高一学生提前体验大学的科目也是能更好的让学生对于新高考政策下科目的选择有更深刻的体验,也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不至于太过于迷茫。学习是由兴趣开始激发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活动。
在目前的应试体制下,基础教育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能调整的实在有限,先修课程发挥的作用力度也有限,而且可能还会从另一个方面加剧教学资源不平等和学界内卷现象。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尝试都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培养开创性人才做出努力和尝试。至于教育差距拉大的问题,只能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与条件,最大限度争取资源,而不是抱怨不公,这也是适应成年社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