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接到侄子的电话,责怪他父母给他帮倒忙。他两年前离婚,孩子由他抚养(实际还是爷爷奶奶带)如今孩子想妈妈就暂时搬到妈妈身边了,妈妈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孩子的爷爷奶奶怕孩子委屈给孩子一些生活费,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件,我这个侄子非常恼火他的父母,说不应该把钱给孩子妈妈,为此给我打电话让我说服他父母,不要给她生活费,当她无力供养孩子时迫使她把孩子送回到自己身边,因为爷爷奶奶在资助生活费使他的计划失败,而气急败坏!
类似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试问爸爸妈妈你们做错了什么了吗?关心孩子关照下一代有错吗?答案是没错!但是需要方法和方式。从此事表面上看是需要沟通交流、换位思考和家庭教育问题,其实心存善念能换位思考是人变得成熟的里程碑,尤其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能化解因为爱而使自己不舒服的爱时就彻底长大成人了,因为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并包容父母!我侄子的表现是不理解父母对他的爱,人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执着,也就是专牛角尖,究其原因还是不能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当对方的观点和你向左时你就执着自己的观点不放,其实你的观点不一定是站得住脚的,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或不足,虚荣心作祟而已!
为人父母的我们从此件事上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我这侄子年纪小,不懂事也就不说了,都30岁的人了,还在啃老不求上进还埋怨父母做的不好,肯定是源于家教原因,第一,我侄子是80后的独生子,小的时候他妈妈就没有把是非观念传教给他,使得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就连姥姥家的鸡蛋捡回来不给姥姥送去,妈妈也不批评默许,这种默许就是对他的错误最大的支持,为日后的变本加厉埋下祸根,这种支持还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使得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性;第二,孩子小的时候缺乏父母正面的及时反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提时代不去教育引导,长大了更无法教育,小时候家长不及时对孩子所做的事给予正确的评价(该鼓励的鼓励,该批评的批评)孩子无法形成对事务的判断,无法形成是非观;孩提时代不能把父母的爱充分地传达给孩子,会导致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情感,长大以后就无法接受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容易自以为是!小孩子需要爸爸妈妈抱抱或需要抚慰时爸爸妈妈第一时间去做,否则几次以后小孩子和父母的亲情就无法链接了,后果很严重;第三,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份量最为重要,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母亲太重要了,但是还要考虑父母双方在教育方法上的态度必须统一,否则就坏事了,我哥脾气暴躁,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我嫂子就护着孩子,而且不分是非地大吵大闹,孩子在这种是非不分的家庭中成长也难怪!第四,父母的见识决定孩子的起点,我哥哥嫂子就是在小镇非常辛苦地干活,最苦最累的活都能干,我哥哥念书不多,任劳任怨,不会管孩子,没有管教方法只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反倒给嫂子溺爱和所谓保护孩子的机会,其实父母双方同时管教孩子不是一个好事,必须分工协作在不同领域管理和引导孩子,如果一方不善于管教孩子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参与任何管家,完全交由另一方管理的效果最好,其实父母在家教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很简单,只要给孩子爱和必要的成长空间就够了,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未来,其中爱,包括对家庭的爱,对父母及长辈的孝敬尊重,对兄弟朋友的真诚,有是非观念、对错观念和天际观念;必要的成长空间是吃喝拉撒睡、学习、玩等基本生存空间。有余力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多见识,见识都不是必须的,只要培养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成功的父母了!
说话要对人有帮助,写文章如同个人交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