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周末看电视,央视的《小崔说事》,题目便是《学生第几?》,姑且使用一下。
这期节目是有关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学生第二》,当然,“学生第二”是管理学的概念,他在那本书的序言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六年之后,李希贵校长写的这本书叫做《学生第一》,自序中的一段话同样值得回味:“在《学生第一》所收录的文章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我们希望所有的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我们还推动着孩子们能够慢慢地摆脱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我们甚至十分情愿地让自己的虚荣心‘丧失殆尽’而看着孩子们的作为不断地超越自己。”
学生第几?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第一。师生一起编写教材,学生在校园成立出版社、开设影院、创建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学生与校长共进午餐,评选学生喜欢的地方和活动,学生票决餐饮公司的去留等等,十一学校正是通过真实的行动实现学生第一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活当中成为主人公。既然成了主人,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成长为眼界广、能力强、敢担当的社会公民。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第一?
学生第一,意味着校园里要创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首先意味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既然常谈,也就意味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学校里虽然不再有这种森严的层级关系,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都愿意和学生交朋友,情同手足,可是,一旦回归课堂,回到教育场景,教师还是高高的坐在圣殿之上,不愿意走进学生内心,感同身受学生的世界。于是,我们便会常常听到各种暴力语言,看到各种体罚变相体罚,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也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敢于指正者寥寥可数。这种教育下的学生一旦长大,就学会恃强凌弱,一旦做官,对上前恭,对下后倨,欺负起老百姓来,更是变本加厉。所以,在我们的传统之下,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的尊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耐心、爱心、方法之外,恐怕还需多多读书,改变观念,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也就不要期望教师会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第一,意味着学生要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育观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是不成熟的,长不大的,只能等待着教师去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在过去的私塾里,一个老头,几个孩子,老师学生彼此了如指掌,所以孔子才能“因材施教”,可是现在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里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还有一百多的超大班级,课程又多,教师和学生彼此又了解多少?如何针对个性“传道、授业、解惑”?基于此,建立一种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教学机制就非常重要。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动性,发现学生的特长,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不断展示自身的优点。如果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了,其力量远远超过教师一个人讲述的作用。是否相信学生,是否愿意让学生自己去做,是否建立了激励机制,是否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这些都至关重要。当然,学生最好成为课程的主人,针对基础和特长,学校开设更多的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决定学什么,满足学生需要,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更加理想化的状态。
我们常常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但是我想,既然是学校,学生呆在课堂里是时间还是多一些,所以更多的要关注“学格”,学生第几?坐在教室里同样可以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