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

那是暑假里某个不甚炎热的午后,航航蹲在花坛边,小手攥着一把湿润的泥巴,眼睛亮得像盛了星光。我刚想提醒他“别把衣服弄脏”,却看见他把泥巴揉成圆滚滚的球,又小心翼翼捏出凹陷,嘴里念念有词:“这是小恐龙的窝,要软软的才舒服。”

他的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屑,裤腿沾着褐色的印子,可专注的模样让我把劝阻咽了回去。只见他跑去接来半杯水,一点点往泥巴里加,眉头皱着像在琢磨什么:“太干会裂,太湿会塌。”试了三次,终于调出软硬刚好的泥巴,又找来枯枝当恐龙的“栅栏”,碎花瓣撒在“窝”边当“小花”。夕阳西下时,他举着满是泥渍的手跑过来,献宝似的带我看他的“恐龙家园”,连每块泥巴的用途都讲得清清楚楚——哪里是恐龙睡觉的地方,哪里是吃饭的“小池塘”。

我忽然明白,这团不起眼的泥巴里藏着他的成长:他在摸索中学会了观察干湿变化,在创造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连“分享”的概念都悄悄萌芽——睡前他特意叮嘱我“别碰坏,明天要带乐乐来看”。那些我担心的“脏乱”,原来都是他探索世界的脚印。

航航的“学习”从不只在泥巴里。有天晚上,他不肯睡,拉着我的手说要讲“会飞的小火车”的故事。我本以为是他听过的绘本情节,没想到他张口就来:“小火车叫叮叮,它的轮子是彩虹做的,能飞到云朵上接星星。有次星星掉了一颗,叮叮找了好久,最后发现星星躲在月亮后面哭,因为它想家了。”

他讲得绘声绘色,连小火车“呼呼”的喘气声、星星“滴答滴答”的哭声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讲到叮叮带着星星回家时,他还特意放慢语速,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妈妈,帮助别人的时候,小火车的烟囱会冒彩色的烟哦。”我追问“后来呢”,他歪着头想了想,又加了新情节——叮叮教会星星发光,星星也帮叮叮照亮了黑夜的轨道。

那个夜晚,我没催他睡觉,而是当他最忠实的听众。我发现,他在编织故事时,不知不觉把生活里的“善良”“互助”藏了进去,还学会了用语言描绘画面、组织逻辑。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是无意义的“瞎编”,而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表达内心的过程。

看着航航在泥巴里探索、在故事里成长,我渐渐放下了“教他学什么”的焦虑。原来对孩子来说,玩从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最生动的课堂——泥巴教会他观察与创造,故事赋予他表达与共情,每一次投入的玩耍,都是他在悄悄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或许,我们不必急于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玩、去探索,他们自会在快乐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