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今天9时51分迎来我们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我国国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明处在草长莺飞,风清雨润的时节,正是一派气清景明的春日气象,“清明”也由此得名。
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清明节虽然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对它的节日时间判断往往采用的是公历时间,一般固定在四月的4号或5号,从未说过在农历几月几日。我想朋友们肯定也都会觉得奇怪,清明不是传统节日吗?怎么还用公历计算时间,这公历才在咱们国家用了多长时间啊?
其实扩大来讲,我们会对整个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确定产生疑惑,这二十四节气不是老祖宗发明的吗?但怎么春秋分、冬夏至好像都是按照公历时间来计算的。
对于清明节到底是按照阳历还是阴历这个问题,济安每到清明节的时候也会很纠结。为了这一次不再浑浑噩噩的将这个重要问题闪过去,济安在借鉴众多的资料的前提下来给大家解释一番,希望对朋友们能有所帮助。
清明首先应该是一个节气,而后才是一个节日。对于节气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历法的规定。这时候就需要来介绍一下我们日常中用到的几种历法,其实区别了这几种历法后,对清明节时间的确定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简单来说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
首先是我们日常中使用最多的公历。我们现代所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其次就是我们常说的阴历。在我们的认知中阴历与农历是一致,但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也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习惯影响,将两者简而化之,混为一谈才造成了对清明节到底是按什么历法计算的困惑。阴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立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最后说明一下农历。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也有阴历、汉历和夏历等别称。敲重点!!!就是这个别称坏了事,夏历和汉历都只是代表农历。但我国农历别称的阴历不是真正的阴历,确切的来说应该是一种阴阳合历,就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没错就是这么神奇,我们崇尚中和的祖先觉得,阴历不错,阳历也不错,干脆合起来用,做个阴阳历。
阴阳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因为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而阳历可以反映季节,但是却不能很好指导农业作息。于是富有智慧的老祖宗便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所以说讲了这么多,决定我国二十四节气时间的历法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阴历,而是我国特色的阴阳历,就是中华农历(干支历),也称为“节气历”。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两千多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日期,我国古人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定义为黄道,又将黄道视为一周天,平分成二十四等分,每隔15°的位置就是一个节气点,总共有二十四个节气点,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这样以来,我们判断节气依靠的是太阳转动的轨道,自然也就跟阳历的时间相一致了。
济安曰:
通过这番描述,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既和公历时间这么相近,却又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因为清明既不是按照阳历确定,也不是按照阴历确定的,而是由我国祖先融合阴历与阳历的智慧结晶阴阳历确定的。看完济安这篇文章,是不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更加的赞叹和敬佩呢?
清明是一种寄托,流淌着我们对过去的思念,让我们慎终追远;清明也是一种期许,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奋力向前。在这个风清景明的春日里,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揣希望,笃定前行。
济安居士
文史爱好者聚集地
希望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