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能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慎独”一词,出自于《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圣人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君子能谨慎独处之时。圣人仁厚,君子修己,这是人生境界的体现。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骆宾王在《萤火赋》中写道,“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于是后人也逐渐演变为“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之说。一个人若能做到“慎独”,即使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也必然位于君子之列。
因为“慎独”难以做到,所以能做到便显得尤其可贵。也许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两个迥然不同的人格,在众人面前是一种,在幽室独处又是一种。众人之前光鲜闪亮,侃侃而谈,一人独处时,邋遢放纵,蝇营狗苟,何其多也。于是,教学教程中,我们一方面关注孩子在集体中、课堂上的表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动态。听其言,观其行,方是一个完整的人格表现。
然而,慎独对人的约束更多的是道德层面,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在教室自习时的阅读和写作效率,与自己一人在家中的效率相比,可谓大相径庭。一个人独处时,往往会注意力分散,不自觉地去动动手机,翻翻东西,发发呆,时间往往都在这中逝去了。那么,个人如何从自律一步步走向慎独的境界呢?
首先,当志存高远。要高尚的志向和情趣,即一个人的人格应该是统一的,不分裂,不口是心非,不两面三刀。为人处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会人前君子,背后小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境都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当静以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没有宁静的心灵,就没有远大的前途。在这个纷扰而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嘈杂的空间,我们以静静地独处,与心灵对话,一本书,一杯茶,看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啊。
当有事可做。自律的人,一定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这段独处静坐的时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读书、写作、习字、莳花还是观鱼,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若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日渐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难免会养成坏习惯。
有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而我要说,人能“慎独”品自高,因为慎独实在是一种高山仰止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