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毛睿杰
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不一样,有的人在红酒杯旁切着牛扒,有的人在乡间田野嚼着草根;有的人在晚上灯红酒绿,有的人在清晨辛勤劳作;有的人大难当头卷款就跑,有的人在国家存亡时奉献生命......于是高贵或卑贱的衡量,只有人格。
近日犹豫着挑什么书,无意中瞥见钱钟书先生的这本《围城》便拿起来翻阅,有感便写下这札记表达自己。
故事的开头,1973。在一艘回国的船上,两个女留学生与一个带着孩子的妇女展开了对话。两名留学生都看不起这个家室平平的妇女,不过表面上看来还是比较礼貌,而另一名留学生走过来时,给了小朋友一个早餐冲咖啡的方糖。
薄薄十页纸就让我深思,在当时的乱世,民国政府鼓励的去外国学习的留学生,留学回来却没有素质提高,只有所谓的“思想开放”。对待他人的态度也以别人的身份来定,这样学成回国,除了刀叉红酒,又还学到些什么呢?
素质决定高低,心胸决定眼界,如果连看人的角度都无法摆正又何谈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呢?
奈何社会发展总需要时间,处于革命的时期,对整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巨大的冲击,这种对穷人不屑的态度,也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有钱人靠着资本仍可待在水晶吊灯下高举酒杯,穷人却只能勒紧裤带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然而这些“国之栋梁”则是靠着父母,在大洋的碰撞声中享受生活。
不难想象,等到了战乱,这些人只会撇下肩上的担当,为了自己眼前利益带着黄金白银仓促逃跑。
然而穷人觉得自己已是烂命一条,不如用自己的肩膀抗下祖国的重担,在冲锋号的号声下带着信念冲锋。
相差悬殊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学历教养,相差悬殊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责任意识......
当然,少不了相差悬殊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