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买得起的人来说,他们究竟愿意花多少钱来买下博物馆墙上的“无价之宝”呢?我在当今世上最卓著的几位藏家和艺术经理人之中试验了一番,问问他们愿意付出多少换取自己最梦寐以求的美术馆杰作(下文价格均为美元)。最受欢迎的目标普遍具备三个特点:历史意义,名气,当代吸引力。
所谓历史意义,就是作品有多大影响力。芝加哥大学研究艺术市场的经济学家大卫·盖伦森(David Galenson)告诉我:“如果一件作品影响了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继而推动了整个时期的文化潮流,它蕴含的历史意义就会使之被奉为经典。
追逐名气大的作品就更是人之常情。有些作品声名在外,实际上却没有多大的艺术史价值,这样的例子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中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 ,1948),还有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Maxfield Parrish)的《破晓》(Daybreak,1922),它们的大众名气超出了其真实的影响力;当然也有更多作品因为重要而有名。藏家靠斩获更有名的作品来提升地位。
想知道什么作品具备当代吸引力?只需要看全球前50位顶级藏家之间正在时兴什么。尽管仅占全球人口的.000000007%,这个小群体的喜好却决定了顶端艺术市场的价格走向。艺术收藏的潮流不断更迭,19世纪晚期的百万富翁钟爱学院派的写实画作,20世界初期的贵族青睐荷兰和意大利的大师杰作,1980年代的日本富豪大量购入后印象派作品。苏富比美洲区主席乔治·沃赫特(George Wachter)说,今天的藏家“欣赏莽撞、直接和猛烈。什么惹眼就买什么。”
油画创作中对于笔触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