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河森堡的《进击的智人》,讲人类的进化,更新很多认识。其中对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讲述的非常精彩。
作者或者是学界认为,从二三十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一两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之前,女性的社会地位都是高于男性的,这是社会分工导致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作为谋生手段,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集。狩猎的男性,不可能每次出门都能打到猎物,能有50%的成功率就已经很高了。而采集则不然,出门一次,多多少少都会采集些食物回来。专家预测,旧石器时代,女性采集回的食物,要占食物总量的60%到80%。那时候,女性绝对是说了算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母系氏族社会。
只是从一两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男性的社会地位才慢慢超过了女性。因为此时进入了农业社会,男性体力强于女性,在农业劳动中承担了更多,男性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少发言权。整个农业社会,就是个男尊女卑观念不断被强化、直到女性也从心底认可的过程。特别是在农业社会更加漫长的中国,这一观念根深蒂固。
其实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进化史来看,男性掌权的农业社会只占整个历史的很短一段时间。而女性掌权的旧石器时代,占据整个历史的90%以上。
所以说男尊女卑古已有之,纯属胡扯。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特别是信息社会以来,体力在社会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整个工业史就是一部妇女解放的历史。有人开始鼓吹男性比女性更聪明,试图替男性挽回些面子,可是无论是科学界、文学界,还是政坛,乃至整个社会领域,一个个杰出女性的靓丽表现,给这些人啪啪打脸。科学研究也没有提供过丝毫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的证据。
在体力优势日趋弱化的趋势下,男女平等,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然而,整个文明史中,毕竟男性占据话语权的时候居多,这也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很多对女性带有歧视色彩的词语。现在还在经意不经意地使用,不光让女性,就是让那些更注重男女平等的男性,听了也不舒服。
在某个电视访谈中,一男性主持人访谈两位女性戏曲演员,说出了“最毒妇人心”这一特别侮辱女性的俗语,虽然他说的是某剧目中的人物,但我依旧可以看出两位女演员的不自在,而男性主持人浑然不知。
我认为这样带有偏见和性别歧视、严重侮辱女性的话语,在什么场合都不应再说,直接从生活中删除,只留给研究语言史的专家研究,是最恰当的。
类似的词语在汉语成语、俗语中比比皆是,我们在使用时不自知地就带出歧视和侮辱女性的味道来。
杭州某男杀妻案之后,网上对该男子的谴责不断,表达了人们的正义感,但也有一些带偏的节奏。其中就有很多人信奉的“女怕嫁错郎”。
这依旧是一句歧视女性的俗语,言外之意是,女性的幸福是寄托在男性身上的,一旦男性不能给女性带来幸福,女性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呸,男性也太抬举自己了。
另一层意思是,男性不怕娶错妻,类似的俗语还有诸如“大丈夫何患无妻”、“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之类。
该俗语的上半句是“男怕入错行”,将男性的社会化属性完全凌驾于家庭之上,其实相较于入错行,娶错妻的风险更大。前者影响的无非是一个男性的发展,而后者影响的可是种族的延续。
这个话题太大,有时间细聊。
有些词语我们感觉不到它在歧视女性,但细分析就会原形毕露。
如“妇孺皆知”,意思是这道理非常简单,连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
什么意思?妇女和小孩子一起骂?只有男性才配知道那些高大上的人生哲理,妇女和小孩子就天生应该生活在无知之中?
你剥夺了妇女的受教育权,然后还嘲笑人家无知。比“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更欺负人。
况且,在教育越来越平等的今天,很多男性的见识,并不见得高于妇孺。
推荐改为“众所周知”。
一些严重歧视女性的成语或俗语,如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夫、女子无才便是德、母鸡司晨、红颜祸水、水性杨花等,应该弃用。
一些隐含性别歧视的,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一决雌雄、举案齐眉等,应慎用,尽量选择不隐含性别歧视的词语替换之。
希望相关部门或机构能整理一下类似的词语,明显含有性别歧视的弃用,隐含性别歧视的给出替换词。
你还知道哪些歧视女性的词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