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原文破译】
德行完美的人,对待事物永远总是淡化自我意识,永远没有成见之心(圣人恒无心),以平常心为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面对擅长的事情做到妥善地对待(善者善之),面对不擅长的事情也能做到妥善地对待(不善者亦善之),这就做到了完美地对待事物,得到了更完美的擅长(得善也);面对信据确凿的事情能做到朴实认真地对待(信者信之),面对信据不确凿的事情也能做到朴实认真地对待(不信者亦信之),这就更容易得到全面的信息,了解事情的真相(得信也)。
圣人无论是面对生命的天下,还是面对人类社会的天下(圣人之在天下),无所偏持地(歙歙焉),希望人们放下自我,求同存异(为天下浑心)。达官显贵、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们,总是依据自己的好恶得失,聚集精神,醒目聆听,是非分明地审时度势(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们对这样的所为是很惋惜的。
【其他直译】
优秀的领导者永远不留私心,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要善待,对于不善良的人也得以善行去感化,这才是善的真谛。对于拥护者要优待,对于反对者也要宽待,用诚心去坦然面对,而不是你不“信”我,我就得整死你,这不是领导者该有的能力和胸怀。
优秀的领导者治理天下的时候,不能偏执于善与不善,用“和谐”把天下百姓的心调谐成为混沌一片;百姓的心念非常容易集中在各自的声色欲望上面,领导者依然像小孩子那样天真无邪的笑对百姓,只要行为不出格,都要给予容忍和宽待。
【其他释义】
领导者,要永远心怀百姓,善待所有善良和不善良的百姓,容忍、接纳一切拥护和不拥护自己的人民,这是高级别的领导者最起码要达到的胸怀。
人民没有过错,领导者用儿子心态对待,做到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要从容淡定地讲:“我是人民的儿子”。
人民有过错,变成用父母心态对待,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时候人民是你的儿子,你不能割舍,更无法抛弃他们。
一个国家里面的所有一切,都是执政者必须接受的现实。好人、坏人,都是你的人;好事、坏事,都是你的事;拥护你的、不拥护你的,都是你的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各种历史大事,都不能用执政者认为的正确原则去简单地区分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而应该根据当下民众的意愿和认识去进行评判定性。等将来时局变化之后,可以再进行拨乱反正。这才是“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正意义所在。
政府级别的领导者,必须有能力让好人更好,让坏人变好;让好事发扬光大,让坏事遁于无形,让拥护你的人更加拥戴你,让反对你的人最终也拥护你。达到这个层次,才可谓“取天下”成功。
我们现代人对帛书《老子》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从不同的视角,应用于不同的场景。由此可以显现出帛书《老子》的内容包含之大、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