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有高兴伴随大笑的经历,悲伤伴随落泪的经历,所以,看到某个人笑我们通常会认为他(她)开心,看到某个人落泪通常会认为他(她)难过。情绪是可以触发动作的,比如开心可以用各种外显的动作表示,比如大笑,跳舞,蹦高~~等
但,你有试过相反的体验吗?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提出来相反的结论:情绪的体验是由身体变化造成的。
也就是,你不是因为悲伤才落泪,而是因为流泪才悲伤。
尽管早就知道这一理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什么体验,所以一直在把这句话当理论记,昨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句话真的是印象深刻。
周末下午,儿子对弈方罢,我们俩溜达着回家。
路过一个炸鸡店,我瞅瞅儿子,儿子瞅瞅我,果断去买了一个炸鸡排。
我在减肥,儿子在长青春痘,都不适宜多吃,所以约定一人一半。
结果剩下最后三块的时候,我建议我吃一块中等的,把剩下的两个一大一小的都给儿子。
结果儿子反悔了,抱着鸡块就跑了。
我就作势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喊:你不遵守规矩,说好的一人一半,我才要三分之一,你跑啥?
儿子也喊:妈妈,你不爱我了吗?连我要多吃一块都不行?
我:儿子,那你不爱妈妈了吗?一小块都不舍得给妈妈了?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儿子吃掉了全部的鸡块,我气得鼓鼓的~~
儿子说:妈妈,你对我的爱还没有一块鸡肉那么多吗?
我说:儿子,不是一块鸡肉的问题,是从一块鸡肉看到你对妈妈的爱的问题。你太自私了。
我们俩回到家,谁也不理谁。
我想了想这件事,突然自己就笑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的好案例吗?
我本来是不生气的,只是想逗儿子玩,所以用行动表现一下我所谓的“生气”,结果这个行动引发了真实的情绪的变化,我真的生气了!
哎,这一下,我就知道,什么叫做no zuo no die了!
情绪这一回事,还真是难以分辨,到底是情绪引发了行为,还是行为引发了情绪。
尤其是在负性情绪方面,行为引发情绪的体验可能要更多一些。
生气的时候,想要发泄,结果越发火越生气;
情侣(夫妻)拌嘴,本来是小情趣,结果越说越上火,结果变成了激烈的吵架。
看来,就算是熟悉了情绪的理论,但要真正理解和做到情绪管理,也是要在现实中慢慢摸索和体验的。
高兴和高兴,生气和生气,看起来一样,都实现的过程和体验,也许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发现差异,接纳差异。
在生活中修炼,在生活中精进,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