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诏事件影响有多严重


东汉末年,曹操迎刘协到许都,开始了奉天子以讨不臣之路。

从此刘协和曹操就绑在了一起,这对君臣,一个有实无名,一个有名无实。

一开始还能维系君臣关系,但是在199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彻底让曹操走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归路。这就是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虽然没成功,但是对曹操、刘协关系影响非常深远,打破了刘曹之间的和平,也给曹魏代汉埋下一颗种子。

咱们就来说说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发生于公元199年,起因是董承想要凭借一份带血的诏书召集大臣,暗害曹操,想要把军权政权从曹操手中夺回。

还没有太多行动,就被发现了,于是曹操杀了衣带诏上面署名的朝臣,还杀死董承的女儿,刘协的董贵人,以及董贵人肚子里的孩子。

不过,这件事向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衣带诏是刘协暗中联系国舅董承,想要集结大汉忠臣,铲除曹操。

第二种是董承假借皇帝的名义弄了个衣带诏,想要铲除曹操。

两种说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谋到底是不是刘协,刘协知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说,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是刘协想除掉曹操,还是董承想除掉曹操。

起因不重要,结局不重要,但是影响很重要。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衣带诏的各个疑点。

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但是彼时的曹操还不是占据北方的豪强,相反,此时的曹操周边全是敌人,不仅如此,在迎奉天子这件事上,曹操和袁绍产生了分歧,迎奉天子的计策,一开始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提出的,袁绍不乐意,在他眼里,刘协就不是正儿八经的大汉天子,袁绍想要的是另立,然后自己当皇帝,在袁绍心中,刘协是董卓立的,表面上袁绍也不想承认,所以迎奉天子的事,袁绍和曹操行事态度不一样。

必须要说一下的是,迎奉天子之前,袁绍没少支援曹操,那会儿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是袁绍手下小弟,把袁绍和曹操看做一党。

曹操几次被人打的落花流水都是袁绍出兵救援,给兵马给粮草,就连曹操的第一块地盘也是袁绍给的,那会儿的曹操远不是袁绍的对手。

然而迎奉天子,是曹操和袁绍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袁绍的势力要强过曹操,少了袁绍的远程支援,曹操虽然暂时得到了刘协的监护权,可这监护权并不安稳,不仅如此还彻底得罪了袁绍。

来看看197年曹操的情况




197年,曹操可谓是四面楚歌,周围全是敌人。

曹操196年迎奉刘协到了许都,衣带诏199年发生,曹操迎奉天子才两三年,内外都不稳固,曹操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征讨外贼上,而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朝廷,就出了这么大事,曹操心里作何感想。

我认为在衣带诏事件发生前,曹操和刘协也勉强能算的上君臣一心,两人加在一块的用处可比一个人大的多,但是衣带诏事件发生在199年,而196至199年,对曹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197年曹操征张秀结果因为自己行为不检,让他没了三个重要的人,典韦,曹昂,曹安民,败的何其丢人,

198年继续征讨张秀,然后还灭了自己的一大劲敌吕布。

199 年公孙瓒战败身亡,袁绍谋攻曹操,曹操要备击,还要征讨袁术。

这三年的时间,对曹操来说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三年,而且曹操刚迎奉天子到许都,二人之间总有个蜜月期,不会轻易的撕破脸,所以很多人说曹操越发嚣张跋扈,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等等,这些并不适合在196-199年之间发生,毒杀董贵人和皇子,那是在衣带诏发生之后的事,没有衣带诏,曹操杀董贵人干嘛。

而曹操能不杀董贵人吗?当然是不能,董贵人是董承的亲女儿,董承是衣带诏的始作俑者,所以曹操杀了董承满门,这些事董贵人必然知道,除了恐惧,更多的是对曹操的恨意。

董贵人有了刘协的孩子,想来是受宠的,曹操已经杀了董承全家,怎么可能留着董贵人在刘协身边,尤其是一个能吹枕头风,又对曹操恨之入骨的人,所以董贵人必须杀,不仅如此,杀了董贵人也是一种震慑,震慑刘协以及那些有不轨之心的人。

曹操实在是没太多时间整顿内务,外面群狼嗜虎,内部也想吃了他,曹操乃是一代枭雄,怎么能容忍,所以以杀止杀是最好的办法。

话说回来,纵观曹操的一生,他确实嚣张跋扈,可他的嚣张跋扈,不会在刘协刚到他手上就开始,在东征西讨疲于奔命的关键时刻,曹操有那么大闲工夫跑到刘协面前耍威风吗?

至于刘协,从他被迎奉到许都,身边都是曹操的人这一点是肯定的,曹操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钱力,把刘协弄到许都,还得出资给刘协修宫殿,整仪仗,养后妃,不仅如此,还得分出一部分人保护刘协的安全,不然曹操在前面打仗,后面有人把刘协拐跑,或者杀了刘协,曹操的招牌可就没了,所以绝不能让这个金字招牌出问题,一面是保护,一面是监视,毕竟那会儿刘协还是很重要的。

曹操没有的刘协时候,他的内部是稳定的,可刘协来了,他就变成了腹背受敌,衣带诏发生了,这股恨意,还有恐惧,就注定了他不会还政,要说之前还有可能还政,衣带诏事件后,彻底断送了刘协的后路。

至于衣带诏是不是刘协的主意,谁知道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衣带诏事件发生时刘协才18岁,年轻气盛,前几年颠沛流离,安定了几年,就想要开始琢磨着恢复自己的权利,身边还有人撺掇,堂堂天子没有一点实权,委屈啊,想除掉曹操,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他已经十八九岁,可以掌权了。

也可能不是,刘协自出生起就没过过正常人的日子,先被何皇后害,后又落入董卓之手,李傕郭汜更不是人,相比前几个人,在曹操手上无疑是最幸福的,曹操虽然好美色,可他至少没像董卓似得,明目张胆的当着朝臣的面就和先帝的妃嫔亲亲我我,完全不顾皇家体面。

不论承不承认,曹操是给了汉朝皇室一份体面,况且刘协是很聪慧的,献的本意就是聪慧,他即使想除掉曹操,凭借一份衣带诏,即使杀死了曹操,也灭不掉曹操身后的人,曹操手下大将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等,岂能让曹操枉死在刘协手上。

所以说衣带诏非常愚蠢,刘协即使知道也应该不会同意,但是并不妨碍这件事发生,也不妨碍曹操把后账记在了刘协头上。

也为后面曹操称公称王,甚至曹丕代汉埋下祸根伏笔。

衣带诏事件中,还有个人物,那就是荀彧。

要知道,在曹操要称魏公之前,朝中大小事几乎都是荀彧在管,荀彧这个中书令,是天子近臣,而对于衣带诏荀彧又是什么态度呢。

我个人认为,荀彧并不知情,即使知道,他也绝不会允许这件事发生,衣带诏事件应该让荀彧也很恼火。

为什么这么说,只因为不是时候啊。

荀彧是大汉忠臣,至死想的都是匡扶汉室,可是匡扶汉室可不是嘴上说说的,当初董卓祸国,十八路诸侯讨董后,又各自分兵一方,荀彧从那么多人中选定了曹操,看中的是当初曹操自己带兵讨董对汉室的忠心,更看中的是曹操的能力,要知道,曹操几乎每场战役都亲自出征,他的兵将都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这四个是曹操的亲眷,一直都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手中有兵权的人,董承要是杀了曹操,那么谁能掌控这些人,除了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还会听谁的,好不容易稳定的许都,除了迎来战乱,什么都得不到,况且,衣带诏发生时,朝廷的大小事是荀彧做主,而给荀彧这份权利的人是曹操,董承想除曹操夺权,夺的不仅是曹操的兵权,还有荀彧的政权,河南许都可是荀氏一族的老家,当时荀彧几乎是带着全族之力投靠曹操,在各路诸侯的认知中,颍川荀氏和曹操就是一体的,曹操主外战,荀彧主内政,从刘协没到曹操手中就一直是这样做的,董承想要破坏这一切,荀彧岂能答应,于公于私荀彧绝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

看到很多人说荀彧知道衣带诏,但是他只是坐山观虎斗,没有告发董承,也没有提醒曹操,那根本不可能,许都的安稳,荀彧至少有一半功劳,他怎么会允许自己辛苦多年的劳动成果被人破坏。

曹操在,荀彧这个尚书令才能稳,许都朝廷才能稳,董承能给荀彧和大汉朝廷这样的安稳吗?董承有曹操的本事吗?答案是肯定的,董承不行。

所以我坚信,荀彧并不知道衣带诏事件,所以后来知道了,也认同曹操的做法,包括杀董承以及杀董贵人。

甚至我觉得,如果他在曹操之前知道,可能会先一步下手弄死董承,因为衣带诏不成功则罢,成功了后患无穷,就像曹操说的,假使无有孤,这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并没说错,汉献帝还在的情况下,一方霸主袁术已经称帝了,有一就有二,天下已然大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就是处于合久必分的时刻,如果没有一个能称霸的人,难道要像东周那样,分成春秋战国,然后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一共经历549年,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那是太长远的事了,而用东汉末年的时间去看,并不久远。

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者说是任何一个心怀天下的人,绝不愿意看到天下四分五裂。

荀彧放着那么多已经快要上市的公司不投,跑来投资曹操这个老破小,除了看中曹操本人的能力外,也没别的理由了,要是曹操还没开始大展拳脚,却被董承害死了,荀彧还上哪找那么适合他的明公,所以我坚信,衣带诏荀彧绝不知情,更不会放任坐山观虎斗。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衣带诏事件,就是董承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就连刘协都被他蒙在鼓里,因为在那个时间除掉曹操对刘协来说是弊大于利,怎么说曹操也算是挡在他前面的一道屏障,更多的是董承想要像东汉之前那些外戚,形成一个外戚专政局面,而让董承这么做的理由,就是董贵人肚子里的孩子,要是董承杀了曹操,掌握曹操的兵权,接下来找个机会杀了汉献帝,那么董贵人肚子里的孩子,可就是下一任大汉天子,而董承这个国舅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外戚,从而像之前那些外戚一样专权,可惜他想的太简单了,除掉曹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止是曹操,朝中还有荀彧,还有刘协,董承想要专政,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件事不仅没成功,还害死了自己满门以及董贵人和董贵人肚子里的孩子。

更是让曹操对朝中权利把控的更加严密,断了刘协掌权的后路。

也断了大汉最后一丝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