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许昌。
此刻的朝廷一篇安静,黑压压的大臣跪满了整个殿厅,而此时坐在王位上的汉献帝,正无助的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终于,有人站了出来,大声说:“丞相功高盖世,理应被封为魏公,请陛下不要犹豫了!”
是啊!刚刚还沉默着的群臣齐声附和。
汉献帝终于露出了绝望的神情。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大臣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不可!”
所有人都看向他,看向这个说话“不合时宜”的大臣。
他就是尚书令荀彧,时年四十九岁。
荀彧朗声说道:“丞相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掷地有声。群臣再次沉默下来,谁都听出来,这席话不是对皇帝说的。所有人的目光又落在了那个位列众臣之首,佩剑着履,着装与他人不一样的人身上。在荀彧沧桑有力的声音中,他缓缓转过头,冷漠,带着一点不可置信地望着荀彧。
这个人就是曹操,时年五十七岁。
很多人读三国,认为刘备、曹操、诸葛亮是不得不谈的人物,但是,对于有人文情怀的人来说,荀彧,才是三国里绕不过去的那个人物。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
荀这个姓氏,大有来头。他的祖上,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其作《劝学》至今收录在教材中,荀氏家族,是汉朝著名的士大夫家族。荀彧的爷爷,有一个特别响亮的称号,叫“神君”,而他的父辈共兄弟八人,人称“八龙”,均以德行高尚闻名于世。这样响亮的名号背后,是荀氏家族几乎溢出来的才学和美好品德。
在这样豪华的背景下,年轻的荀彧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靠才学在颍川一带闯出了自己的名声,一次,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可见年少的荀彧该是多么的优秀。
永汉元年,董卓进京,废帝,改立汉献帝,随即自封相国,权倾朝野。此时,刚刚为官的荀彧立刻辞官归乡。不久战乱爆发,荀彧便开始在中原大地流浪。
冀州袁绍向他抛出橄榄枝,他便启程,然而,在袁绍手下打了会工后,荀彧觉得袁绍实在不是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
带着侄子荀攸投奔了当时还是个小人物的曹操。
荀彧的到来,除了为曹操带来了做大做强的可能,也带来了诸多名士一同效力。
程昱,郭嘉,戏志才,钟繇等响亮的名字都被划到了曹操的麾下,凡是荀彧推荐的人,曹操尽皆重用。不仅如此,荀彧为曹操平定诸侯贡献了大量计策,而曹操也亲切的把荀彧称为“吾之子房”,把他和刘邦的张良相提并论。
当然,后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一个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
建安元年,曹操平定黄巾之乱,在荀彧的建议下,力排众议,奉迎天子迁都许昌,后改名许都。此后,仗着天子的威名,曹操开始四处讨伐,战无不胜。
而最大功臣荀彧,被任命为尚书令,留在许都,处理国家事物,在他的的治理下,许都如图同一座大山,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此刻的荀彧,几乎就要实现了他,也是每一个士大夫的梦想——位极人臣,匡君辅国,重振大汉雄风,他越发的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然后,他在登上那座理想的高山前,被人一把推下了深渊。
建安五年的许都,风雨飘摇。
当曹操亲信带着卫兵冲进皇宫内时,躲在龙床上的汉献帝几乎吓昏过去,“东窗事发”四个字占据了他的心头。
他们对着当今天子恶狠狠地说:“反贼亲属董贵妃在哪里?”汉献帝口不能言,士兵随即便搜宫内,找出了同样战栗不已的董贵妃,押走。汉献帝看见贵妃的模样,泪如雨下。
亲信们不说话,只是冷漠的看着天子,仿佛再说:
当你写下衣带血诏,勾结他人谋害曹操性命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样的下场。
不久,被曹操定性为谋反的四名大臣被斩首,诛三族。
一封被当今天子藏在衣带内赐予下属的血诏,一道诛杀当今丞相的命令,被几乎差一点人头落地的曹操发现了,彻底腰斩了汉朝四百年的国运。
车骑将军董承、将军吴子兰,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被杀,刘备逃离许昌前往徐州,马腾离开许昌回到西凉。这就是震惊天下的“衣带诏”事件。
至此,曹操终于褪掉了“忠臣”的外衣,露出了獠牙,像一匹凶狠的狼,一口咬断了东汉的国祚。丞相与天子的矛盾终于爆发,变得再也没有回旋余地。
而荀彧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事实上,他什么都没有做。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氏春秋》,都没有找到荀彧的身影,可见曹操下定决心排除异己的时候,并没有通知荀彧,而是绕开了他,自己动手。
当荀彧如梦初醒,看着刽子手刀下鲜红的鲜血,看着不能哭不能笑,沦落为傀儡的汉献帝时,他的脑海中只剩下痛苦和不解,那个和他一同商讨对敌之策直到天亮,想要攻克强敌,舍命勤王的年轻人对身影逐渐暗淡,只剩下了那个名为丞相,实已坐在了皇位上的奸雄。
他用一生光阴守护的许都啊,那座在那么多强敌面前不曾被攻克的东汉都城,在曹操的面前不攻自破。
荀彧尝试着不去思考这些事,当一个尽职尽责的臣子,但是曹操越发专横,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纵横天下,蔑视诸侯。
我当初为什么选择去追随他?
荀彧不禁回想起当年时的曹操——
他站在关东义军的营帐里,怒目看着一群群喝酒取乐的将领们,大喊:“董卓未除,你们不思进取,竟然还在这里作乐!”大家看也不看他,曹操更加愤怒,咬牙切齿,“好,你们不去,我自己去找董卓决战!”
荀彧一怔,为国家大义,舍生忘死,这样的人,才配当我的主公。于是,荀彧和曹操,两个意气风发,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数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们已然不是当年一穷二白起家的小子,而是位高权重大臣,或许就在此时,那个敢独自前往都城讨伐反贼,即使差点丢了性命也不退缩的人,终于意识到,凭借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应该只做个丞相。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三国志》很诚实的记载了曹操的反应:“不悦”。
那天的晨会,以曹操推辞受封告终。
同年,曹操南征孙权,和兵马一同出发的还有一道很奇怪的命令——
让十几年没出过许都的荀彧随军慰劳。
荀彧大概也早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不说这么,收拾好东西,一同南下。就在大军来到了寿春这个地方时,荀彧的身体终于扛不住这么大的体力消耗,病倒了,不久去世。
关于荀彧之死,《三国志》说,荀彧“忧郁而死”。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魏氏春秋》的说法:
曹操听说荀彧病倒,派手下带一盒果品慰劳荀彧。当荀彧接到了使者送来的礼盒时,我想,他一定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荀彧用一双颤抖的手打开了这个盒子——
里面空无一物。荀彧长叹一声,服药自杀。
易中天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始终不理解,他认为这个空盒子有多种含义,也可能只是让单纯让荀彧噤声,不要干扰他一统天下的伟业而已。但是我觉得,这个盒子对于荀彧来说,是一种暗示,一种解脱的暗示。
在维系理想,安汉兴刘和回报成就自己今天的曹操这两条路的选择上,荀彧受尽了折磨。一方面他是忠君理想的化身,另一方面“忠”这个字又决定了他不可能背叛自己的恩人,在这样一种矛盾下,荀彧痛苦,彷徨,无助,最终,他选择了一种更极端的方式——自杀,来成全自己的理想,作为汉臣,和曹操的手下,坦然的离开这个世界。
他是历史上趋近于完美的一个人物,拥有匡君辅国的才华和知识,而且历史记载他貌美,好熏香,用今天的话说:能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三国英雄辈出,传奇的谋士比比皆是,而荀彧却在其中脱颖而出,曹植评价他“如冰之清,如玉之絜”,苏轼评价他:“圣人之徒也”,司马光称赞他“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我想,他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自己的一朵浪花,正是他的“忠”“义”贯彻古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然,我相对于曹操来说,荀彧之死对他来说,具有更深的内涵。荀彧自杀,于是曹操知道了“士不可无节”,知道了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能让人为之舍弃性命也要守护。所以,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易中天说:“他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荀彧守节不移的志向令曹操畏惧,始终不敢跨过荀彧用生命为他设下的红线。
而对于荀彧来说,恐怕他也没有想过这么多,他只是实现了他“生食汉禄,死为汉臣”理想,在这样一个英雄选择明主的乱世,荀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道义,难能可贵。于是乎,他在一日,汉朝便延续一日,他一死,汉朝没有了。
荀彧自杀的消息传到了曹操这,曹操为之流泪,以国礼葬之。两个曾经是天作之合的人,在那一天,就此别过。
次年,曹操受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
三年后,曹操封魏王。
八年后,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汉献帝刘协禅让,改国号为魏,大赦天下。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曹操和荀彧应该都不会想到,当年荀彧在朝廷上大声说出的“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会在四十八年后重演。
咸熙元年,魏丞相司马昭的手下成济诛杀天子曹髦,拥立天子曹奂,实则控制大权,同年,被封为晋王。
一天,两个大臣去会见司马昭,一个叫做王祥,是著名典故“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另一个叫荀顗,是荀彧的第六子。
路上,荀顗对王祥说:“相王(司马昭)地位尊贵,何侯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应当下拜。”然而王祥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同样的响亮,同样的掷地有声。
这个场面,多么熟悉啊,曹魏也没有逃过历史的轮回。
历史长河滚滚不歇,百年间风雨摇荡,衮衮诸公,碌碌众臣如飞花散叶一般来了又去。读至此,叫我如何不感叹!
魏朝尚在,司马昭就算有通天本事,你也只是魏臣,想让我抛弃理想做折节之事,不可能。荀顗!你难道忘了你的父亲是谁吗?!
司马昭也只好讪笑:您是为我的威望着想啊!
当二人一同走进司马昭的殿内,王祥看见荀顗毫不犹豫跪下的身影时,大概会一怔,眼前浮现出一个老臣站在人群中,大声呵斥的画面。
真是落花枝头春复红,倏忽不同,当年之景今又现,换了人间。
五年后,其子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