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的定义与内涵
1.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
2.身体健康的内涵:
1.生理健康——身体各系统功能正常,无疾病或身体缺陷。包括:良好的营养状况、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以及免疫系统的有效运作。
2.心理健康——指情绪稳定、自我认知清晰、能够应对日常压力和挑战,并保持积极的心态。
3.社会适应能力——个体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4.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活动、戒烟限酒、避免有害环境。
5.预防和健康管理——通过定期体检、接种疫苗、早起筛查等方式预防疾病,积极管理慢性病。
二、心理健康关键词
1.“情绪稳定”——能有效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极端的情绪波动。
2.“压力管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3.“自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感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交能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关心的能力。
5.“适应性”——面对变化和困难,能够灵活调整自己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能力。
6.“幸福感”——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生活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
7.“焦虑”——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当它变得过度且持续时会影响心理健康。
8.“抑郁”——一种可能导致长期悲伤感、无价值无意义感的心理障碍。
9.“心理韧性”——在遭遇逆境后恢复过来的能力。
10.“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在内的大脑高级功能。
11.“睡眠质量”——
12.“自我效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
13.“生活满意度”——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
14.“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促进人的优势和发展正面特质的一门科学。
15.“创伤后成长”——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的个人发展和正面改变。
三、导向心理健康的途径
1.积极心理课程(认知--体验--策略)
2.生涯规划课程(人格、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职业体验、学群降落伞和学业规划)
3.心理团辅活动(挑战压力、提升弹力,人际破冰活动)
4.真实案例分析讨论
5.心灵冥想(催眠、静修)训练
6.心理社团活动(幸福日活动、幸福四格漫画、心理游园、沙盘、拼图、友伴互助)
7.社会情感学习(SEL)。
8.五育融合的课程活动(社会实践、综合实践、PBL学习、STEAM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