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事情后总在一点一点改变我们的认知。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老师关于“朋友无用论”的视频震惊了很多人的三观,觉得朋友应该是这样的。
她说:
真挚的“朋友”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更不是在场面上随口说说的套话或社交辞令;“朋友”往往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对你事事妥协、盲目跟从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对等的人;“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时间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我们一直打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鲜明旗帜去结交很多人。确实,朋友是能够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既得利益。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帜,不可无朋友。
但是,曾几何时,酒逢朋友千杯少,不醉不够兄弟,定要喝得人翻马后;在夜里独守空城时,想起朋友,便习惯性的“在吗,我好无聊,可以陪我聊天吗?”;从其他地方满心欢喜的接过别人的苦水后便事无巨细的跟朋友一一道来,冠以知心朋友的名义;而一旦大难临头后,有可能心思相向。这些以“有用论”来交朋友,也是自古以来大多数人奉行交友准则。是的,大举朋友“有用论”无可厚非,因为人的复杂性和社会交互的利益性决定我们对朋友的态度和价值观更多是“功利性”。
然而,大举“功利性”去交友的价值观在社会各阶层流行开来,也时有伴随一些悲剧的发生,我们姑且称为“朋友有害论”,这里并非狭义于交友不慎和良心不轨的范围,而是朋友间的情谊深,在一定事故中造成的危害而论。我听一个朋友说,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不谋而合开起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然而,其中一兄弟喝酒驾车丧命,所有成果瞬间化为乌有。听其言,我听出了他的埋怨,听出了他的本来,听出他的不甘。是的,本来是深交不已的朋友,谁料一着不慎会把所有人拉下马。
这样的事情在身边可以说比比皆是,这里所谓“朋友有害论”和“好心办坏事”有如出一辙。帮是情,助是义,拒绝则是距离。这次弟弟出车祸,可以定义为此类。初衷不言而喻,目的只为情谊更深一次。意外降临,爸爸却难色得很,怕所有责任归于车主一边。而两边都是熟悉的人,也不好追究。只能接受这样结果,自我安慰过了一劫难。
我觉得,事故的结果后作“朋友论”界限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对受害者及其身边人有及深刻的认识教育,能更大的影响更多人那么也是一件功德的事情。而教育在于相信的同时学会拒绝,知道自己所长也了解别人所短,做到留个心眼少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