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跟老板摊牌要走人,说完那一刻感觉自己像个赴死的英雄,甭提多感动了。平时总是在做他临时交代的事,没留出来整块时间拆解文章,今天刚好,拿起三节课黄有璨的《这一波知识付费:一个机会,两种能力,三个要点》就开拆。拆到第二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我已经不懂怎么思考了。
第一个问题是说知识付费有机会吗?
我顺着他给出的论据“出版、教育、媒体产生了缝隙,所以知识付费有机会”拆解成2W1H:
1.what:
知识付费一种新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统的线下学习、重度阅读相对,特点是方便获取,轻度阅读,而且跨行业。
2.why:
1)跨行业人才一直被需求,原来受限于知识获取的技术的途径,这种需求很难被满足,
2)技术进步打破了原先知识传播的屏障,造成两个影响,一方面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跨行业人才大批量出现成为可能,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便捷,注意力经济倒逼内容生产者身兼多技。
3.how:
最后呈现是知识付费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出版、教育和媒体的市场。
黄有璨的解读:
1.产品:人们依赖手机登终端接收处理信息→产品要适应用户场景,比如内容的呈现、付费和使用逻辑;
2.人:动机和习惯改变,由传统“分科治学”→(对未来的未知)用户要跨界,跟上前沿知识。
第一题出入不大,但第二题来了,就是它让我发现自己脑袋已经木了,不懂怎么思考。
第二个问题,有一部分人会栽在知识付费上。
部分人,知识付费,我的解读仍然是供需。
1.需求:看消费人群是否有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不消费知识付费的人会有冲击,他们更新资讯的速度会更慢。
2.供给:看生产者是否能提供知识付费的内容,不能生产线上知识产品的人会受到冲击。
我的思路到这里就断了。至于知识付费对我提到的人群有怎样的冲击?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击?我一概不问不知。甚至都没有想到要从其他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黄有璨的答案是,产品和渠道。
产品,不具备线上产品生产能力的人跟不上时代变化,赚不到这一波红利;
渠道,传统渠道会有中心化发展成“去中心化”,整个流通网络会呈现“分布式”的特点。
如果只是到这里,我并不会有什么触动,于是有璨继续讲说,能撬动用户或粉丝的人将拥有最大的传播势能,这就是社群运营的奥义啊!但我已经没办法把思维打通到“渠道”这个点,更别说“社群运营”了。
然后我又看到同事悟空在梳理业务流程SOP,从流量→售前→服务→售后→社群→自运营形成完整的闭环。我又吃惊了,这种结构化思考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互联网人的基本技能,但我已经不会了。
因为跟老板价值观冲突太大,矛盾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的层面。我整天把例行工作做完,老想着“要不要在公司呆着”这个蠢问题,浪费大把时间,忽略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可耻的是竟然还沾沾自喜!如果不是这两件事很巧合地发生了,我怕自己还蒙在意淫的怪圈里。
当你在考虑“待着还是走人”的时候,不如把问题晾一晾,等冷静下来再想想:
为什么要和老板吵架?因为什么事?老板什么态度?你什么态度?你俩吵架是对事呢还是对人?你们之前有过不可调和的矛盾吗?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要走要留——估计你心里也就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