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猴子疗伤的故事,颇为感慨:有一只小猴子被树枝划到受了重伤,血流不止。可是它没有第一时间处理伤口,而是企图从朋友身上寻求安慰。
每见到一只猴子,它就忍痛扒开自己的伤口向朋友诉苦:“你看看我的伤口,好痛啊。”
看过伤口的朋友都很同情,耐心地安慰小猴子,并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
小猴子觉得心灵受到了慰藉,于是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听取不同的建议。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猴子竟因伤口感染而不治身亡。老猴子痛心疾首:“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呀。”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受伤的情绪分享出来,博得更多的同情。我反思曾经我没有学习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情绪,好像就希望别人来认可你自己。希望别人说:“你是受伤了,你是对得。”
获得别人的同感,是人的本性。纵然意识到人与人的情绪程度并不相同,但我还是渴望从外界寻得一丝共情。
记得原来的自己,找到闺蜜,甚至一个晚上吐露心声,向他们倾诉我的不满渴求得到理解与安慰。
特别是我一个闺蜜每次找我聊天。那就要跟我睡在一起,聊着聊着我就睡着了。每次都是,一聊就一个晚上。我感觉我每次都是被他催眠,一下子就睡着了。
渐渐地,我发现我也没有给到他实际性的帮助,而且在的意思还是有点助她所长,除了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并没有帮助他以一种成长者的角度去思考。她不但变得疲惫,反而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共情而遭遇低落情绪的反噬。
子曰:有所思也,非其人莫能察也焉哉!自己的心事,别人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就像辛夷坞在《山月不知心底事》里说的:
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
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是白费功夫。
人生来孤独,在所难免。我们何必像那只受伤的小猴子一样,在渴望被理解的执念里,一次次讲述自己的伤疤呢。
孤独很多时候,只能自己承受,全然接受,否则于人于己都是负担。人生的痛苦源于寻求理解,却求而不得。每个人的人生境遇都不同,这注定了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
一味地倾诉、吐露心中不快,不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于事无补,反而还很可能给伤口撒盐,遭致二次伤害。
莫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其实根本不需要去经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候仅仅只是那些让人看起来不过如此的小事,落到某些个人头上,就会变成过不去的坎儿。
我们自始至终都不能主观预设每个人的感受都能够与我们相同。
即便真的有与你感同身受的人,也只能在当下令你感觉舒服和被认可罢了。
而过了当下,走不出、放不下的,只有你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破茧成蝶的,也还是你自己。
不论委屈还是难过,你都要靠自己熬过。一切好的坏的,我们只能照单全收,不要逢人就吐露不快,更不要一味从他人身上寻找共情。
很多时候,“我理解你,没事的,加油”不过是对方一句高情商的安慰语罢了。
他们也许会用三言两语对你表示出同情怜悯和安慰,可背后所有的痛苦终究要我们自己去承受。
那些暖人心的话语,只是成人世界中人情往来的标配,只需要听听就好。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爱护,才是无可替代的良药。
读经计划:2019年4月3日农历2月26日,星期三 阴 团团6岁342天读经第129周第3天,累计874天读经方法:
137读经内容:《成语接龙》五
《唐诗三百首》第四章,
《易经》第42卦,第43卦
妈妈朗读孙子兵法第8遍,论语第15章23遍.第16章3遍。
女儿:你女儿的脚非常的痛,直接坐公交车到我单位上来,把作业写完。
女儿准备回家的时候对我同事说:我妈妈也特别爱学习,这些天我都是提前赶紧把作业写完,就跟我妈妈去学习了。
听到孩子说这些话感觉是在抱怨我。为了得到证实,跟孩子做了一下链接,你真的不喜欢妈妈出去学习吗?那如果你真的不希望,我可以选择在家。因为我觉得还是希望你更快乐,还不是因为学习而让你受伤。
女儿思考了一下再回答:还是去学习吧,只不过最近好像学习的比较多,到时能去两天就可以了。
我:谢谢你,能够给到我反馈。我知道该怎么做调整呢。我只是这个月当中,会星期三上非暴力沟通课,其他的时间星期三都是跟你在一起。
女儿:哦,没关系。妈妈,我还是很爱你,我觉得最喜欢听你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