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公认的个人武力天下第一,后来作为一方诸侯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和曹操等人逐鹿中原,也一度意气风发,追得曹操几乎丧命,但最后在白门楼被缢死,惨淡收场。白门楼的场景很微妙,吕布因手下倒戈遭曹操擒获,而曾和吕布一起对抗过曹操的刘备此时则是曹操的座上宾。吕布趁着曹操出去送陈宫上刑场,希望刘备帮他说好话,刘备跟他点头并做了个V的手势。但当曹操问刘备处置吕布的意见时,刘备却说了句看起来很忘恩负义的话:“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就是说,曹公你没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事情吗。吕布很生气:“是儿最无信者!”这货最无信义。被拖出去的时候,吕布还说:“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大耳朵仔,你忘了辕门射戟时我救你的事儿了吗?
这是三国演义的记载,三国志的记载基本类似。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点头)。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叵信指无信义)。三国演义对吕布其人的描述,和三国志很接近。
吕布到死都不太明白,刘备为什么忘恩负义,不帮自己,曹操为什么不留自己,自己武力天下第一,完全可以成为他征服天下的左膀右臂。其实说来说去,就一句话:吕布这个人不靠谱,用演义里的话风来说就是:吕布是个不义之人。
之前说过,“义”的范畴很广,传统中的正能量都可以归到义的范畴内。而一个人一旦被认定是“不义”,那就很麻烦,因为这意味着他与主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相背离,这是品质问题。这和政治错误或者站错队还不同,后者可能是囿于时空和环境而一时心性不明,糊涂油蒙了心,但如果是品质问题,那就是其人的本性,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吕布的问题就在这。
如果说吕布有勇无谋,在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中缺乏判断力只是能力问题,毕竟能收拾天下的人凤毛麟角,那么在这角逐过程中他所做过的一些事情,就显露出了他个人品质的低劣。他先跟随丁原,但被董卓的部下策反跟了董卓,虽然董卓当时名声不好,但良禽择木而栖,一个人换个更有前途的东家很正常,就像现在换工作跳槽一样,但吕布却做错了一件事情,就是杀丁原。在传统观念中,忘恩负义,是很受人鄙夷的,而杀旧主,则更是非常忌讳的事情。你可以离开他,但不应该杀他,哪怕以后是对手,也毕竟是旧主,无论如何,不应该忘本。
杀旧主这事很不地道,但这事吕布后来又干了一次,受王允策反杀了董卓。虽然当时董卓权倾朝野,扰乱朝政,是全天下讨伐的对象,但毕竟他当时是吕布的主人。虽然杀董卓是顺应潮流,似乎是“大义”,但其实大家并不认为吕布有这觉悟,大家更多地认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源于对女人的争夺,三国志说吕布因为和董卓的姬妾私通而惴惴不安,这给了王允策反他的空子。而在演义里,这个女人就是貂蝉。
吕布的两个旧主,在演义里被作者润色成他的义父。三国志中没有丁原是吕布的义父这个记载,但说丁原对吕布“大见亲待”,就是对他很好。同样,三国志也没有记载董卓是吕布的义父,只是说“(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就是说,董卓非常喜爱吕布,发誓像父对子一样对待他,也可以理解为,两人立誓结为父子。是否真的结拜为父子不清楚,但董卓对他很好是真的,这和丁原一样。演义把这种亲密关系引申为义父义子关系,这种强化往往会凸出故事矛盾和人物个性,对吕布两次杀义父这个安排,更凸显了吕布的不义形象。杀义父比杀旧主性质更甚,因为义父也是爹,杀爹是大逆不道,是数典忘祖,是极其严重的道德问题。
杀父亲的道德后果有多严重,说岳全传(背景是南宋和金的对峙)有个类似的故事。书里有个降金的宋臣叫曹荣,他的儿子叫曹宁。后来曹宁受大义感召,投诚到岳飞部下,然后在父子对阵的时候,曹宁杀死了父亲曹荣。回到宋营,岳飞却拒绝了他:“你父既不肯归宋,你只应自回来就罢。那有子杀父之理?岂非人伦大变!本帅不敢相留,任从他往。”曹宁一脸懵逼,自己居然做了大逆不孝的事,就自杀了。然后岳飞把曹宁枭首示众,这是昭示他的不义。岳飞的对手兀术一开始听说岳飞收了弑父逆贼,认为岳飞也不是明理之人,但后来听说枭首示众,还是很称赞岳飞。这个故事是虚构,但却很明确的昭示了杀父的严重道德后果。有时候,为了大义要舍小义,有时候,大义要有小义也要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真的是有点复杂。
吕布两次拜别人为父,有奶就是爹,而反目的时候,又轻易杀掉爹,这说明这人很寡情,而且并不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很庄重,甚至宗亲血统和荣耀在他心中也没什么分量。这种事干一次也许是一时糊涂,但两次就不是了,那就是惯犯。
在演义里,当董卓看到对头丁原手下有吕布这样的人才想招揽过来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叫李肃的说了:“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就是吕布的品质特点,这八个字决定了在白门楼曹操和刘备虽然面和心不和,但在处置吕布这件事情上却心照不宣:这个人不靠谱,做队友,不放心,随时会被策反,做对手,毕竟武力极强,有些搅局的能力。所以,咱不带他玩了,让他退出游戏。虽然大家都想利用他,但用起来心里绝对不踏实,指不定哪天这货就拎着刀进来了。另外,在冷兵器时代,一个武力极强的武将对战斗的胜负,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和吕布相反的是张辽,作为吕布的部下,小说里的张辽同样要过白门楼这一关,他大骂曹操,反倒刘备和关羽一起出来说情,他们当然知道把张辽这样的猛将留给曹操,是给以后找麻烦,但他们还是一致认可张辽的人品,觉得死了可惜,关羽甚至愿意用性命来担保。这个事情三国志没有记载,只是说吕布败了,张辽降曹。另外就是誓死不降的曹操的旧交陈宫,曹操很想挽留,但陈宫非常决绝,毅然赴死,这个事三国志有记载。这两个人在这里的不屈气节鲜明地反衬出了吕布的贪身怕死。
被围困的时候,吕布不是没有人援助,袁术就打算救他,但袁术也不放心他。之前袁术准备称帝,一直想联手吕布,希望把吕布的女儿娶给自己的儿子做未来的太子妃,但彼时吕布和曹操关系不错,他不但拒婚,还把袁术的使者送给曹操砍了。这一下就把袁术得罪了,而且关系断得很干净。等到他落难的时候,袁术虽然为了自己的利益,愿意出手相助,但是还是不放心他,要他把女儿先送过来再出兵,但吕布遭围困一时也送不出去,最终也就没有得到援助。从这里看,吕布这个人目光短浅,做事很绝,不留后路,不考虑后果,属于头脑极其简单型。所以在白门楼曹操问陈宫:元芳,你怎么看。陈宫说:“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陈宫这话说得没错,但对于集团首领这个级别的人来说,不奸诈并不是什么优点,反而是极大的缺点,他们掌握着杀伐大权,动辄就能决定无数百姓和士兵的命运。这类人,一旦头脑简单,做出的往往都是大恶之事,他们必须头脑复杂,哪怕奸诈,也远强过没脑子。
站在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最终吕布把自己推到了没人愿意帮助的地步。在白门楼,吕布觉得自己冤,确实,辕门射戟时他有侠义之风,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不义的。他没想明白,也想不明白,不然他怎么会好意思说刘备无信义,最无信义的恰恰是他自己啊。不论是历史还是演义,走到白门楼的吕布,可能必须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