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里,一个身材臃肿、满脸横肉的人僵硬地堆出脸上的皱纹,半天挤不出一句像样的话,然后端起痰盂般的酒杯,开始敬酒、劝酒。
你不愿接受曾经那个苗条的帅小伙,变得这般臃肿,你也不愿接受曾经那个天真无邪的朋友,变得如此世俗。
为什么喝酒之风,如此盛行?
有人说,酒,贯穿了中华几千年,酒是文化。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中国自古便以农业为重,谷物是平民百姓的主食,由谷物酿造出神奇的酒,是我们伟大先民的智慧。
古代,物质匮乏,酒是粮食精华,主人用酒招待客人,是上等礼貌;
古代,取暖方式稀少且昂贵,喝酒暖身,是御寒之法;
古代,饮料种类稀少,而酒不易变质且香气诱人,外出带酒,方便美味;
古代,男子以体力劳动为主,外出捕猎,南征北战,喝酒壮胆,情势所需;
可见,古人好酒是有其环境原因的。此外,古代酒纯度不高,多喝几杯,也不至于胃出血。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今时代的生产力与农耕的古代已有天壤之别。酒早已不是稀罕之物,平民百姓每日的餐桌,可以包含从天上到地下的,御寒的方法丰富多样,脑力劳动是最主要的劳动方式,即使战争,也鲜见人与人肉身的直接对抗,酒,早已失去了其昔日的功能。古人好酒正常,如今,物质丰裕,上述各种需求都已妥善解决,酒,还能像过去一样重要吗?
有人说,酒后吐真言,喝酒可以交流感情。
喝酒跟吐真言有什么关系,喝酒跟交流感情有什么关系?酒后吐真言的那家伙,平日里是被胶带封住了嘴巴吗?但凡喝过酒的人都知道,喝醉的时候,头脑是清醒的,只是反应迟钝了而已。酒不知何时被诗人文学家描绘成了一种可以使人忘掉一切,可以使人失去控制行为能力的东西,可现实中的酒有那么神奇吗?有烦恼的时候,喝过酒依旧焦虑,平日里是非分明的人,酒后也定不会搬弄是非。我不相信,某位在酒后“失足”的人,失足对象是个丑女,我也不相信,某位酒后骂人的人,所骂对象,平日里与他毫无瓜葛。酒在现实中只是一种有点硬的饮料,但酒在人们意识中,却是一种可使人失去控制行为能力的东西。基于这个特征,酒就变成了最合适的可以替人背黑锅的东西。一个人酒后的任何行为,都可以推卸到酒身上而不用担心酒会辩护。酒后吐真言的人,平日里必是软弱之人。真正的朋友,不会与你在酒桌上称兄道弟。而酒后有了推卸责任的理由,抓住机会释放平日一点小事的怨气,演变成谩骂、打架,最终成为陌路人的情况,却屡见不鲜。
有人说,喝酒,是一种忠诚性、服从性的测试。
这种说法的逻辑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酒是有害的东西,喝了伤身,然而正是因为它有害,下属喝了酒后就可以表示即使伤害身体也听领导的话,从而体现出对领导的忠诚,对领导的服从。可是问题来了,领导也喝呀!你见过领导不喝只有下属喝的吗?也许你会说,领导喝的少呀。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人多呀。一位领导得带多位下属,如果领导喝的酒和下属一样多,领导的胃估计会炸吧,而且一场酒下来,领导喝掉的酒一般比下属多。那么,所谓自残表服从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还有人说,喝酒好比指鹿为马,端起酒来敬酒,喝的是一派,不喝的是一派。
这个说法的确惊艳。指鹿为马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是谋权政变、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中华大地,群雄豪起,到处是野心勃勃的人,每个饭馆都上演着指鹿为马的大戏!
那么,喝酒之风盛行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只有一个,是盲从。
因为盲从,人表现的像只羊。
大部分人的盲从,创造了社会风气,创造出一种喝酒盛行的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每一个人。
此外,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讲,人在融入群体后,个性会被淹没,群体的思想会占绝对统治地位,而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会表现出极端化、情绪化和低智商化。于是,那些平日里头脑清醒,对酒进而远之的人,在聚会时也变得跃跃欲试了。
如今的酒,伤了身体,肥了腰围,坏了容颜,毁了家庭,远了感情,这个时代,酒的盛行,体现的,只能是无知与盲从。
智者双赢,庸者损人利己,而喝酒,是损人不利己。
酒桌上的套路,是最丑陋的套路;酒桌上的游戏,是最无聊的游戏;酒桌上的感情,是最虚伪的感情;酒桌上的男人,是女人最不愿嫁的男人;酒桌上的女人,是男人最不愿娶的女人。
马路上不再跑马,写作不再用纸和笔,酒店里,也不一定要有酒,可怕的是,时代在变,思想,却在原地徘徊。
兄弟,干了这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