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欧阳询和“欧体”
欧阳询楷书碑版传世的较多,主要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欧阳询(557年-641年),初唐著名书法家,与当时书法家虞世南并称“欧虞”,唐初也是楷书书体日臻成熟的时期,后人又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的书法艺术成就非常高,是“唐人楷书第一”,也是元朝后被称“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之首。
欧体最初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也刻苦研习过索靖的章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清代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
欧体骨气劲峭,法度森严,乍看中规中矩、平平常常,实则平正中见奇崛、规矩中见险绝。力透纸背,世无所匹。
02 欧体中看不中学
常常有学员问我,他(她)就是喜欢欧阳询的书法,喜欢的不仅仅是欧体楷书,还喜欢欧体的行书。
欧阳询《九成宫碑》、《欧阳询行书千字文》都写得非常棒,楷书被称为“楷则”,想想就明白,这是万世受敬仰的作品,怎么可能不好呢?
但我还是不建议他们学欧体,倒不是因为欧体不好。
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学习大书法家的作品,需要研习和理解欧阳询其人其书,而初学“欧体”的人,领会不了欧体森严险绝的书风,常常写得呆板纤弱,只得其“形”而写不出“神”。 欧体线条结实有力,骨气内敛;既不过于瘦劲,又不写得丰腴。 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养和功夫,再去汲取欧体营养,很容易练成“书奴”。
这恐怕也是很少有人学写欧体而选入“国展”、“省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近现代研习欧体的书家也不乏其人。比如康殷先生:
康殷(1926.4—1999.6),别署大康,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画家,北师大教授,对甲骨文、钟鼎文、碑石、秦篆等古文字均有研究,著作等身。楷书取法欧体。
再譬如当代田英章、田蕴章先生:
学欧体到这境界,已实属不易。学书一定要学欧体,值得借鉴以上“名家”,就基本可以看出自己一生的学书前景。
常人学欧,也只能亦步亦趋,逃不出欧体的“手掌心”,难有更高的建树和成就。这说明学习欧体,路子偏窄,拓展不易。
03 能不能入展与那么多人喜不喜欢学欧并无必然联系
社会上,不少人喜欢学习欧体,可能是受到“楷书四大家”这个定义的影响。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楷书四大家”五个字,就会出现大量介绍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生平简介、艺术特色、笔法字法等内容。这是信息发达带来的便捷,也使得这个“定义”更加深入人心。
再加上民间几十年的书法教学实践,初学楷书要从“欧颜柳赵”的某一家入手,几乎成为学书“定势”。
还有就是更多的人认为欧体“好看”,所以愿意花精力临习欧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么多人学欧体的出发点,与能不能通过创作欧体“入展”,并无必然联系。
当然,也有的成人学员练习了不少楷书,还是“无感”,后来试试“欧体”,倒也略有体悟。如果是这种情况,当然还是值得提倡和鼓励,至少能把字练得端正秀美,这也跟参不参展的目的更是大相径庭了。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5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