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交流,有平等交流,也有强制交流,比如殖民和武力。
就食品而言,我们餐桌上食品基本来自全球各地,如番茄、胡萝卜、红薯、豌豆、小麦都是交流和传播结果。乐器中极具中华特色的二胡(胡琴)则来自胡,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来自阿拉伯传播(源自古印度),改革开放时,港台味代表先进文化,国门打开时,麦当劳买成了奢侈品,目下一杯星巴克咖啡也是有隐形文化身份标签的,还有大家都在睡的席梦思。
但是也别忘记过去的“丝绸之路”和如今的“一带一路”,以及中国曾经是最佳留学目的地国。
文化是前哨。欧洲对于美国文化如好莱坞是有警惕性的,正如英语作为强势语言背后是美国经济的强大,而印地安人文化则在枪炮之下也仅存博物价值。
文化征服与反征服,以及反制,自有全局情况下的考量,既有经济文化指标,也有政治考量,但是更为深入的是时间和历史形成的风俗意义,殖民地宗主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博弈,则有更加显性的政治考量。
广义讲,人种也是交流和迁徙结果。按照倒金字塔结构看,父系母系不断向上分支,每个人都有一大堆祖宗。
但是文化,是民族最重要的内聚力,与长久持续性。比如语言文字之所为作为国策,是在于其中蕴藏的统合力量。
文化兴衰基本和国力兴衰有直接关系,文化既是因,也是果,成为先进或者落后的符号与标签。国力强盛,一般能够输出文化,以及引起文化羡慕和优越,而国力衰弱,则意味文化自卑,就像穿错了衣服,其实这件衣服一直在穿。
每次我路过蛋糕店,看到堂皇的装修,我就在想,什么时候馒头包子店也这么宝气四溢,也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