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大型跨国公司号称“中国企业高管的摇篮”,人才的流失情况可能比中国本土企业更严重,但你很少听说宝洁公司因为一个大区经理离职,这块区域市场就被“雕牌”“立白”等中国企业给占了的事情,也不会出现郭士纳离任后IBM就垮了的情况。
这些企业随时都会有合格的管理者站出来,填补空缺职位,让企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对比国内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因为某营销副总离职而导致业务崩盘,或者某研发负责人离开而导致整个产品开发泡汤的情况屡见不鲜!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领导力已成为一个大众话题,学者有学者的定义和内涵,管理者有管理者的理解,普通大众也有普通大众自己的感受!
那么,“领导力能否通过学习加以掌握?”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
在大多数东方人看来,领导力要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要么需通过长时间的管理实践打磨而得。你看,我们中国企业在培养“干部”时,都是先挑人,看看学历、履历,观察一下谈吐、反应,问问思路,好,整体不错,那就是后备干部了!人选确定后,放到基层锻炼一下,熟悉一下基本业务;找机会提拔一下,给个合适的职位继续锻炼;待到天时(管理者换届)地利(熟悉团队业务)人和(个人管理能力成熟),就可以独立负责某个具体部门了。
这种模式看似万分妥帖——熟悉基层业务,将来下级汇报时不能蒙混过关;带过团队,处理过问题,锻炼了经验、智慧,还长了手段!好了,这五六年一过去,你看着他成长了,可以给他安排更重要的担子了,但狼来了——他可能想自己单干了,他可能被隔壁老王看上挖走了!对于这种后备干部的流失,老总无疑是最心疼的,且不说位置没人能立刻顶上来,更重要的是他很可能会带走你的客户和核心技术,甚至是你的骨干团队!要知道很多企业正是在重要人才流失之后一蹶不振,乃至一败涂地!
反观,像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宝洁、强生等大型跨国公司的情况,同样的管理者离职风波,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企业管理者深思的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明白,你的企业会一直陷入重复培养管理人才的泥沼,自保尚且无力,更别提跨界、转型与野蛮生长。个中关键,其实在于东西方文化对于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方法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观和用人观,普遍认为起源于孔子。孔子的学生据说有3000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72位,即“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不少人成为当时各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孔子最为人所熟知的教育理念有以下两点。
1 有教无类
在孔子以前,所谓教育主要是贵族子弟聘请老师来家辅导,没有学校。孔子创办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他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孟懿子、司马牛,也有最底层的贱民冉雍和子张;有大贾子贡,也有穷人颜回;有北方的子夏,也有南方的子游;有比孔子小50岁的叔仲会和公孙龙,也有仅比孔子小4岁的秦商和小9岁的子路;有跟了他一辈子的颜回,也有边工作边学习的子夏和子游,更有不时跑来请教问题的诸侯、官员和鄙夫。想来的人不拒绝,要走的人不阻止。
2 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意思就是子路跑过来问孔子:“我听到一个事就要去干,行吗?”孔子说:“有你爸爸哥哥在,先问他们再说。”
冉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说:“闻斯行之。”就是说那还等什么,赶紧去做啊。
听到夫子不同回答的公西华傻眼了,就问孔子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弟子我很分裂啊。孔子对他说子路这个人很莽撞,而冉求这个人很犹豫,你明白了吧!
这并不是孤例。颜回的修养足够好,孔子就鼓励他要多提意见,而婉转地批评子贡要加强修养,少批评人。
但人无完人,孔子最大的问题,其实就在于他的教学方法!
无疑这是一套相当有用的方式。其一,它能帮助老师识别谁是聪明人和用心人;其二,老师“点到为止”,全靠学生“悟”的功夫!虽然“悟”有助于个体发展主动认知水平,但既然是悟,就缺乏唯一性,比如上文因材施教的例子,就会让旁边弟子糊涂。其实,如果孔子把“是不是听到就去做”这个问题给说透了,比如我反对“闻斯行诸”,“行”之前必须要考虑到“人员素质能力如何、客观条件具备与否、后果是否可控”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具备,那么就去做吧。这样,莽撞的子路和审慎的冉求都能对照行之,而公西华也不会感到困惑。
反观西方,与孔子同一时代也有一位大思想家柏拉图,他的教育观与孔子就大不一样。
柏拉图的一个学生曾问他:“人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才可以称之为人?”
柏拉图说:“人就是无毛的两脚动物。”
学生琢磨了一下,拿来了一只拔光毛的公鸡放在柏拉图面前,对他说:“这只鸡符合无毛、两脚的定义,但是显然它并不是人。”直接推翻了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
精彩吧,柏拉图的定义显然没有抓住人的核心特征,所以被学生的去毛公鸡打败了!质量管理领域著名的“六西格玛”,它的主要流程就是四步: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解决问题;第四步,反馈。西方人管理企业就是按照这四步走,看似机械却极为有效。
我们总结来看,无论是柏拉图的“无毛的两腿动物”还是“大象进冰箱的三步法”,它们相对于孔子的中国式“悟道”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1 具体性和标准性
西方人无论讨论的事物还是给出的答案都十分具体且标准化,所以具有讨论是非的基础;而中国式“悟道”讨论的则是抽象、宏观、大而化之的问题,很难具体和标准化。
2 思维方式
西方人善用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而中国式“悟道”则长于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的好处是后人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或者质疑前人的观点,从而推进一个体系的整体进步;而综合思维往往关注的是宏观问题,一旦大贤大哲雄踞于此,后人就只有高山仰止的分了。
3 受众群体
普通人可以在西方的逻辑思维体系里稳步前进,但很难在综合思维里“悟道得道”。
那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又是如何?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中国领先了世界两千多年,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孔子倡导的人才观和教育方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聪明人成为精英阶层,推动社会运转;普通人则安贫乐道,过起了小日子。这种做法在农业社会非常有用: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们不需要去思辨与分析,也不需要多高的知识水平,按照精英阶层的规划推动社会潮流即可。
那么,后来中国为什么不能继续领先于世界,并且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在她的《鸦片战争》一书中提到,英国发起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已经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发现,无论他们挣多少钱,90%都得换成白银流入中国。原因何在?因为茶饮、瓷器与丝绸在英国贵族社会普遍流行,这要归功于我们精致的农业文明!其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分工。
以制衣为例。要制作一件简单的衣服,通常情况下需要几个部门的分工协作:棉纱厂将棉花纺成纱线,织布厂将纱线织成布匹,服装厂将布匹裁成衣服。在整个制衣流程中,每个工人的专业素养对衣服质量都有影响,而且对自身来说也意味着不同的收入水平。不仅是工人,每个工厂也都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工艺,以便制作出更好的成衣制品,获取更高的回报。
工业时代,个人素质大幅提升,科学技术也相继出现了重大突破,英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坚船利炮,开启了海外殖民道路。与此同时,中国拒绝学习先进科技,还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昏昏欲睡,最终酿致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对西方制造的东西依然格外青睐,这种“崇洋媚外”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国外人员、工艺、流程和管理水准的信任。我们深知他们的人员受过更多的培训,流程上有更好的要求,每一道工序都值得信赖。难道是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聪明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培训水平和管理能力。
有人曾反驳我说,现在已经是21世纪,当下的中国与孔圣先贤的时代完全不同,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并不大,中国企业的员工素质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没错,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硬件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让老外羡慕不已!但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开发理念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其实中国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从来不缺有钱人和聪明人,缺的是整体国民素质。所以,才会出现一旦公司里的管理者离职,就给整个公司带来灭顶之灾的事情,原因是能顶上来的人太少了!
中国其实并不缺乏有才华的人,只是在现有培养模式下,有才华的人光芒太强,这对团队组织而言非常不利。企业的运营变成少数几个高层管理者的事,与普通员工关系不大。也就是说,普通员工的整体管理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产生这种局面的源头,实际上是东西方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东方人依赖个别能人的实力,没有能人就无法完成任务;西方人则注重标准化,认为只要按标准操作,一切任务都可以完成。说回领导力的话题,西方企业主张管理能力由一个个工具组成,可以进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