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学名著,好比品茶,品的是像龙井这样的名茶,得酌量去饮,喝的太快了品不出味道,太慢了又过了火候。而读王小波的作品,就好比泡一壶菊花茶,下火又祛躁,喝他个几壶也不嫌多
喜欢王小波字里行间满满的烟火气,又不会俗套的去搬弄是非。
最近读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不急不恼,不焦不躁的文字里独有的王小波式的幽默,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他说:所谓的弱势群体,不过是有些话没说出来。
这句话拆开来说就是:我们不是嘴笨,比起滔滔不绝,我们更愿意闭口不言,因为我们的世界你不懂。
所以他又说了:沉默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句话的幽默之处在于我感觉到了王小波那点小任性:我要在我的世界里走我自己的路,我的生活我做主。
接下来,让他娓娓道来……
王小波说: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这不是一锅毒鸡汤,这是满满的正能量,我觉得他更想告诉人们的是,要抵御这样那样的痛苦,唯有在不断的学习这件事上能达到。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学习没有欲望,心灵得不到内化。
王小波又说: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
这也是我比较认可的一点,人应该在有生之年给自己改变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才是可悲的。
在这里我觉得他真正的幽默之处在于,他能在多元的价值观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有点信念才成。并且他坚定不移的相信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信念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不是进行道德绑架,是理智的和自己对话,赤裸裸的谈利弊,人可以有新奇的信仰也可以有中庸的信仰,无论哪一种信仰都是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
王小波是睿智的,他不从众,在多元的价值观里去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才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他的幽默在于他总是能把严肃的事情说的很诙谐,他说: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不会再有。
不可相信的东西就不信,这就是理性,我们要保持理性,失掉一次理性,就失掉了终生信义。理性是不能有偏差的,有偏差了也不怕,努努力,再回到正轨上。
他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劝知识分子“无耻”地活下去。这个像是在说在普罗大众,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信奉的价值观。融到集体中又有了一种新的集体式的价值观。这种所谓的集体式的价值观推着人们走向极端。就像现在的网络暴力一样,一旦“知识分子们”违背了大众的想法,就要对其群起而攻之。
在文学作品里我们常常喜欢看虚构的故事,对于真实的故事反而是褒贬不一。可能是现代人,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王小波为知识分子申讨了:从商的人,搞科技的人,所有的努力都被赞誉为刻苦努力下的厚积薄发,唯独搞文学的人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这就像是一场道德的争论,一部作品,有喜欢他的人,就有讨厌他的人,何必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于作品上,以及作家本人身上,这未免有些太不公平。
我们常常习惯先入为主的去认为一件事是对的,事实证明,所有的事情都要先去了解,再下定论。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弄明白,盲目的积极和振奋,就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了。
现在这个时代,人总喜欢给别人带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那是个有钱人,那是个穷鬼等等。以此评价一个人的贫富贵贱,这就叫“行货感”。王小波说: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我们该明白的是:自己才是自己生活里的唯一的主宰者,不要轻易的给别人带标签。
王小波说吃苦,牺牲是负面的事件。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才方为人上人,但是却从未告诉我们有些苦是无益的苦,吃多了不仅消化不良,还会虚度年华。
还有一些人认为,吃苦后必须带来巨大的收益。这么想无疑是把吃苦变成了一个功利的事情,就好比努力了一定会成功。然而实际上,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还是要去努力的去做。这不是糊涂,而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平行世界里,我们有理解的事情也有太多不理解的事情,对于不理解的事情我们也要去给予尊重。就像王小波一样,我们活在这世上,无非是想要去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情。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不说并不是无法苟同于这个现实社会,而是胸中有一片沟壑,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填平。所以做个沉默者也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