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很难因为工作而开心,也很难找到成就感。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创造过很多了不起的时刻,只是它可能小到被你忽略或忘记。不管你做了什么,能认可自己的价值是种能力!
如果你很久没夸过自己,那就一起参加这场“迟到“的典礼,来为自己庆祝!我很久没夸过自己了,而且也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什么优点可夸,觉得只要能安身立命就行了!这种态度就好像被洪水裹着走,不走也得走,不得不被洪水裹着走,从没想过摆脱洪水的奴役,做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从没想过像弄潮儿一样去乘风破浪,披荆斩浪,一直以来活的比较被动,所以也实在是觉得自己平平淡淡,乏善可陈!
《新世相》上这个话题像个石子一样,吹皱一湖死水,死水荡起了微澜,一圈圈涟漪正往外延展,泛出粼粼波光。就夸夸今天的我吧!
上午前两节全神贯注,潜心专注地制课件,补充修改,终于上课前搞定,自我感觉比较完善!三四节课开讲《渡荆门送别》从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来看,有这些学生发言了,学生发言的人数基本也能评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吧!15班问“李白开始漫游,到处游山玩水,这种类似不务正业的人生,怎么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这不矛盾吗?”刘同学举手答:“可以结交朋友呀,或结交一些中央大员,然后献出自己的诗文,让他们帮着推荐自己”,没想到,这个内容学生也能想到!问“前三联和最后一联内容一样吗?”李同学:“前面基本上是叙事,写景象,最后一联是抒情”,看,还没开讲,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已经派上用场了。注释中“大荒”是辽远无际的原野,问:“当你置身辽远无际的原野时,什么感受呢?”赵同学回答:“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觉得无边无际,心旷神怡”,李白就是从多山的蜀地来到荆门外,来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他的心情如何呢,告别了多山的蜀地,来到一个新的天地,一片新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什么心情呢?“月下飞天镜”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李同学答:宁静的夜晚,明月当空,月亮又大又圆,月亮映入江面,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看出江面平静,开阔,江水澄澈。接下来宋同学又回答了“海市蜃楼”的景象,一节课下来,共有6个同学回答问题,好像参与的有点少,但我在努力,争取明天参与者更多!
一首诗看似简单,真的要讲透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从昨天就开始找这首诗的解读,教案,课件,找到了琢磨,琢磨了,感觉有的地方还是卡着,过不去,就问同事“李白的漫游是怎么一回事?那个年代的习惯吗,他为什么不去考科举呢?”同事讲了,一听明白了,但是让自己说,觉得还是数不出来,晚上回来又翻《李白传》,引述资料太多,而且有的句子别别扭扭的,翻着翻着,发现了李白在42岁那年得到一个道士的引荐,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做了翰林大学士!又在网上找李白的相关资料,下载、摘抄,终于明白了那个时期的所谓“漫游”,于是上课时的背景简介的环节中,有了对学生的那一问“整天游山玩水,怎么实现理想?”,学生的回答,让广大学生更明晰了,李白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怀抱着“四方之志”的,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正向青年杜甫一样,漫游泰山,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豪情!都是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充满壮志豪情的年纪!这个环节疏通了,那下来的颔联颈联的借景抒情,也就好理解了,景色壮阔奇丽,特别是“江入大荒流”更是写尽了天宽地阔的壮美,烘托出了青年李白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雄奇壮阔的景色后面涌动的是李白仗剑远游的壮志豪情!
我今天真的要夸夸自己,感谢我自己这一遍遍的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