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不讲韵律的文学样式,那么,它的节奏又是指的什么
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没有节奏的,例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如高而为山陵,低而溪谷,陵谷相间,岭脉婉蜒,这便是地壳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在这里,郭老所谓的“节奏”,指的是各种事物内部有规律的进程。
'散文是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主。这思想情感的潮夕在作品中的起伏和飞腾,就产生抑扬顿座。这跌宕变化的情感有规律的进程就是节奏.
下面,我们来看看散文的节奏是如何表现的。首先,表现在结构上的节奏。
亚里斯多德说:“ 散文结构的形式,既不应当押韵,也不应当没有节奏。所有的事物都有着数的限制,造成了结构形式节奏。”这种“结构形式上的节奏”,犹如自然界的一切现象, 彼此不能全同,也不能全异。全同或全异就不能有节奏,也就是说;只有力求错综变化,才能形成“节奏”。
现在,谈谈“结构上的节奏”又指的什么?
第一,从布局上看,有张有驰,有缓有急比如《 茶花赋》(杨朔)构思新奇,张弛回旋,曲径道幽。起:以思念祖国求人作画入手, 引人注目,而丹青难描,搁下心思,中断“意兴”,文意到此一顿。承掉笔从花事写起, 撩人兴味,文意到此一层;再由花及人,暗伏后文,此文意又是一层。转:看见童子面茶花开了,思想得以升华,此又一层。:合再求丹青作画九九归一。给人峰回路转的艺术感受。就象一支乐曲一应一答,节奏缓急适度,起承转合,张弛得宜.犹如青歌送耳,抒吐如流。
第二,从章法上看,有开有合,收放自如,茅盾的散文《白杨札赞》,章法上波澜迭生,行文落笔即点题旨一一“不平凡”,接着又偏不直承,而是若开一笔,去描写高原:风光。这样,内容得以扩展。在写高原风光时,写了雄伟,而后笔锋又一转,转到虽雄伟不免使人单调。正是在单调之中,急促为下文托出白杨树。见树而不先言明,最后才点明,从而表达赞美之情。这就學积蓄势,突起第一个波峰; 之后,又慢慢转下。用舒缓笔调描绘其干、枝、叶、皮,当写到风格时,这笔由缓而紧,再写明白杨,掀起第二个波峰。写到此,作者将象征意义熔于白杨的形象,形成第三个波峰。最后揭示题旨后,用象征写法给全文一个战斗性结尾.文章大开大合,行止自如,走笔似行云流水,有铺张收束之.妙,形成一种和谐、明快的节奏。
第三,从笔法上看: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海阀天空”与“古今中外”》,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羊群’, 在淡淡旷原中,披着乳一样白,丝一样软的羽衣的小东西,真如浮在浅浅的梦里的仙女一般。”在此,作者把实在可见的“羊群”比成了虚幻的“浮在浅浅的梦里的仙女”。仙女很美,但究竟咋样,谁也说不真切,“浮在浅浅的梦里”,又是什么样,人们只觉得“美”,而无以言传。“实” 的变“虚”了,“虚”中又见“实”,这是为读者开辟了想象的空间,造成了美学上所说的“朦胧美”。虚实相生之中,我们触到一种飘忽荡漾的节奏美。
散文既讲“疏",又讲“密”。所谓“密”指细微之处,所谓“疏”指艺术间歇.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光密不疏,天地狭窄,光疏不密,松散空虚。如《雪浪花》(杨朔)一文,疏密处理颇妙。前半部分已把“老泰山”热爱劳动写得淋漓尽致了,为了进一步把人物写得更加风彩,作者信笔写了一句: " 你会的手艺可不少呢。”独句成节,似密针细线,把上下穿连。这是一个成功的艺术间歇,的确,高明的散文家就会精心安排文字密度.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善于对立中求统一,给人以鲜明的律动感,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四,从情感上看,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杨朔《荔枝蜜》,一开始写小时被蜜蜂螫了一下,以此厌烦蜜蜂、到从化温泉小住几天时,喝了“香甜的蜜”不觉动了情,便想去;看蜂,当见到蜜蜂辛勤酿蜜的高尚品德时,打心眼里赞美蜂,最后,亲眼见到象蜜锋般勒劳工作的农民,更由衷赞美其“奉献”的高尚品质,于是梦里作者变成蜂。行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厌蜂——想蜂——赞蜂——变蜂” 的变化过程,文意起伏,先在思想的琴弦上轻轻一拔,奏出了幽怨的序曲,最后才弹出了最高音,这样由低到高,起伏抑扬,弹出一支变奏曲,形成回廊婉转之态,具有起伏跌宕的节奏美.
其次,散文的节奏指的语言上的节奏。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句式上看,有长有短,有散有駢。比如:《春》(朱自清): “小草从土地偷偷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句子多用三字句,有轻快感,犹如活泼的小快板。再看另一句:“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躺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此句又多用两字句、四字句,有对称感,又好似朗诵对联。这样,二字、三字、四字,长长短短,错综变化,活泼的语言、跳跃的节奏,使行文富于圆润流转的音响效果。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旅行杂记》:“ 最令我诧异而且焦虑的,是有几句话说完之后。那时我总以为第二句应该开始了,谁知一等不来,二等不知,三等不到;他是在唱歌,这儿碰着全休止符了。等到三等等完,四等等毕,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才姗姗的来了,”句 中四字句双双对举,有均衡感,一气排下,气势旺壮。同时駢散相间、音节朗畅,读来唇利调谐,富于节奏感。
第二,从音节上看,或奇或偶,参差不齐。如朱自清先生善用双音节:“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颇是皆乱 ”(《背影》),这样,语言和谐。
何为的《临江楼记》:“经了一夜寒霜, 一筐筐、一丛丛、一片片、深深浅浅的黄色,黄灿灿如同遍地耀服的碎金。”运用音节重叠, 行文气势雍容舒展,有节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