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的时候,听群里议论,中关村西区的家乐福,食宝街又开始改造了。
那里曾是海淀镇从黄庄到三角地的位置。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御道——旧时海淀南大街的走向。
回京后赶紧抽空到中关村西区,特意看了看。果然,这一片已经被施工围挡遮了个严严实实,高大的空中广场,已经被拆掉一部分了。
绕到中钢大厦西侧,有个工地的出车口。从门缝窥看,四五月份曾经来过的街心小花园,地下街出口,已经荡然无存了。地基下挖三丈,坑底停着两台挖掘机,工地上还竖立着几台塔吊。又开始改天换地大变样啦。
春天的时候来这里,是想凭着寻梦图,找找旧时三角地与大井胡同,前官园的位置。谁能料到不到半年,这街心花园也成为历史尘埃了。想必该值得一零后们怀念了。幸亏当时拍了些照片,否则等到今天,寻梦图在这里也失效了,成为了梦中之梦。
好吧,回味一下当时的寻梦之旅吧。
三角地与大井胡同的位置,可以说正处于海淀镇和中关村西区的中心腹地。请看下面两张图,分别是1972年的海淀镇卫星图和2020年左右中关村西区卫星图。图中红框范围,就是三角地与大井胡同及周边地区。白色的线条是按照72年卫星图勾勒出的胡同与街道。
以前好多老邻居以为,现在的海淀大街与海淀中街的交叉路口,那个特殊铺装的大圆盘,是以前区委门口。其实不是,区委路还要往西一些。这里原先是大井胡同西侧胡同,胡同北几个院落的位置。而三角地的西端在大圆盘南面五十米开外。整个三角地的大部分处于现今新东方大厦西北角以北,原地下步行街出口(创业基地)那个弧形玻璃房顶以南之间。
上面两张图是从大图截取下来的三角地区域,并且标注了数字,为的是可以讲述得更清楚些。下面我结合春天拍摄的现场照片,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片小花园没拆除之前,各个数字所在视角的实景。
咱们从1、三角地东南角开始。
数字1这里是旧时海淀镇南大街与三角地东路,以及小车居胡同西口的交汇处。海淀南大街由此往西北方向延伸,到达3标注的位置,构成了三角地的斜边。由此往北到7的位置,是三角地东路,7到3是三角地北路,像两个直角边。
上图是春天拍的位置1处实景照片。1所处位置接近现在的新东方大厦了,大厦北边的这片小花园种植了几排银杏树,每棵树下用大理石搭建了圆形的座椅,将树木围在中间。照片中最南端也是最近的这棵树可以看作三角地的东南角。沿着相机的中心线往北望去,草坪边上有个灰白色的大换气塔,换气塔再往北那棵树后,基本上是7的位置,也就是三角地的东北角。(照片右侧小换气塔和汽车所在的位置,应该是以前小车居胡同的西出口。)
大概94年前后,我在三角地东路拍过一张照片,咱们回味一下吧。
这运输队好像叫运输四场。仔细看72年的卫星图,还没有眼前这排房子呢。我还记得这里总是出出进进一种大粗轮子的三轮机动车,通常运输的是氧气瓶,车速很慢显得特别笨重。老邻居说那种车业内叫做581。我在网上查了一下,581的意思是该车在1958年1月由上海汽车制配厂试制成功。是那个年代自力更生的典范之一。到80年代就很少见了。
82年左右,北头那间房子搞起了电子游戏厅,2角钱玩一次。也算是在海淀镇开风气之先吧。有些不良少年没钱玩了,就在附近堵截路过的其他学生,索要钱财。可那时的孩子们多数都像《童年》歌曲里唱的一样,口袋里没有半毛钱,所以坏小子们往往不能得逞。。。
从1往北斜穿草坪走上几十米,到8的位置运输四场门口望望:
往北走来到换气塔北侧的草坪边上,回身往南看,这里大概就是8的位置,也就是原来运输四场的那个门口附近。然后继续往北走。
再往北走来到7的位置,这里有两棵漂亮的云松,云松之间是一片玻璃天窗。这片玻璃天窗处于地下步行街出口的后方。按照寻梦图叠加的位置,这里正是三角地东北角,前官园胡同西口所在!(看下面图中黄色圆圈,这片玻璃天窗斜着处于路口当间)。从现在的施工现场看,云松还保留着,不知道天窗如何处理了,不过今后还可以依靠云松的位置找到这里。这里的老照片有好几张,上面那张运输四场的老照片也能看到这个路口。
照片中北侧电线杆子上的老变压器,给这片居民忠实服务了几十年。前面有行人的胡同,就是东面的前官园了,前官园胡同一直通往白颐路上的邮电局。而穿过白颐路从加油站南墙外可以到东大院中关村。所以眼前这个路口也是海淀镇、中关村居民常走的路口。
沿着照片右侧的虎皮石墙,往南去,就是刚才介绍的三角地东路,一直通往南大街。这虎皮石墙的拐角是个圆形,墙内是大门壹号院。住在附近的老邻居们,找到这片玻璃屋顶或者两棵云松,就能找到以前的家了。
这张照片是前院老邻居海淀老头文章里的。位置也是三角地东北角,不过偏西了一点。请看那三根电线杆子和上面的变压器,与前面照片中的是一样的。眼前的道路已经是三角地北沿了。再往西走,过了一个院落的门口,就到了6的位置,大井胡同南口。
这是春天时位置6的样子,如今又被挖了,面目全非了。以后有了新卫星图,再对照吧。
这张老照片,是在3的位置往7的位置拍的,也就是由西往东拍摄。远处行人正处于三角地东北角,7的位置。而中间的电线杆子,左侧对着一个胡同口,那里就是6的位置——大井胡同南口。路北可以看到三角地北沿上种着柏树。我小时候,这里啥都没有,可以明显看出路北的房屋地基比三角地柏油路面高出不少。从房脚到路面之间是个小土坡。七十年代的夏天雨水多,下场大雨,三角地与区委花园就都会有积水。大井胡同南口那棵电线杆子南边的水洼还比较深些。如果两三天积水没有排干。水洼里就会生出一片片红色的鱼虫。这种鱼虫是养金鱼绝佳的饵料。一般的河塘还不好找呢。当时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平地会生出鱼虫来呢?现在可以推测,早先三角地可能是个低洼的池塘,也许跟洩水湖能连到一起呢。御道为什么从黄庄斜着通往龙凤桥畅春园呢?可能当时就是傍着这些池塘的岸边修的。那些鱼虫肯定是三角地池塘原住民的后代啊。
90年代之前,北京的家庭过冬前都要储备几百斤的大白菜。每年这个时候,也就是11月上旬,正是冬储大白菜销售的日子。郊区的大白菜在凌晨就成卡车的运到城市中来。由于售卖期集中、量大,光靠菜市场就不够用了。供销社会在各个居民区,大单位设置临时冬储大白菜销售点。大井胡同、前官园,三角地,杨家井的售卖点就在照片中的马路两侧。11月初的早上,天刚亮,三角地就热闹起来了。买白菜的居民们稍微来晚点就得排大队。那时候的冬天可比现在冷多了,销售人员穿着军大衣戴着棉手套,一边干活一边跺脚,脚底下冷啊。踏着遍地的白菜帮子烂菜叶,买好的白菜用手推车或三轮运到院子门口,家人再一颗颗往家搬。
刚才说了,这张照片是在3的位置拍摄的,也就是三角地的西北角。这里是一个宽阔的交叉路口,沿着上面照片中三角地北路走到这里与南大街交汇,而老御道在这里继续往西北延伸通往区委花园。路口南侧是杨家井胡同的东口、北口(往南去往南大街小学苏公家庙的那条后来也被叫做杨家井胡同)。先看看以前的照片。
两张照片是90年代在同一地点不同角度拍摄的,中间相差几年。先说第一张,角度比较广。站在三角地西北角,南大街北边往西拍摄。
中间明晃晃的建筑是南大街粮店。旧时周围居民都到这里凭粮票买米面。也就是图上标注5的位置。粮店里一排柜台坐西朝东,柜台外有几个漏斗。买粮食的居民把面口袋在漏斗下套好。售货员把米面装到一个铮光瓦亮的铁铲斗里,称好了就势往漏斗里一倒。那动作又熟练又麻利。另外,群友朱君还提到过,南大街粮店里还有一位漂亮的女售货员呢……
照片右侧那个三轮车北边应该是过去的更生饭馆,也就是图上标注4的位置。那时候更生饭馆的油饼6分钱一张,不夹生不过火。周围香软,中间酥脆,太好吃了。每天早上来到大井胡同中央,就能看到西边更生饭馆的烟筒冒着青烟。立马感觉那炸油饼的香味仿佛也飘了过来。80年代后期,原来在西大街的红艺照相馆搬到了更生饭馆的位置。更生饭馆与她的油饼、豆包、豆浆就成为历史了。
以前在这个路口,三角地的西北角有棵遮荫的大树。夏天,总有个老奶奶在这里卖冰棍儿。白色的冰棍儿车盖着厚厚的大棉被。70年代,冰棍儿只有3分5分两种。5分的奶油冰棍算是奢侈的。
第二张照片是站在南大街上往西南方向拍摄的。右侧是南大街粮店,一男一女走向的那个胡同口是杨家井胡同东口。左边的电线杆子后面还有一条胡同,由北向南依次通往南大街小学,墨蟠居胡同西口,苏公家庙胡同东口,直到太平庄胡同。我上小学中学,大概前后七八年的时间,每天都要经过这个路口。南大街北侧的老邻居们,上南大街小学,彩和坊小学,海淀二中,海淀中学,八一中学的也要经过此路口,或者向南或者向西。这也是三角地广为人知的原因。
现在这个路口,粮店、更生饭馆,杨家井胡同的位置位于海淀中路西侧的花园中。这次改造施工并没有涉及。春天的时候也没有过马路去相应的地点拍照。只是在海淀中路东侧向西拍摄了几张。正巧有一队送餐的小哥在接受领导训话,所在位置大概在更生饭馆附近。见下图。
好了,看完了位置3,让我们再回到1的位置。看看沿着海淀南大街,也就是三角地那条斜边能找到些什么。
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三角地的东南角,也就是1的位置,角上是那排银杏树的最边上一棵。上面那张春天拍的照片,就是从这棵树往西北方向拍的。往西北方向拍,是因为旧时海淀镇的御道斜街——海淀南大街就是这个方向。怎么能确定中心视线的角度正确呢,这个待会儿再说。先回忆一下眼前小树后三角地的东南角。
70年代末知青开始返城,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也面临着就业问题。街道有关部门为了解决青年就业,同时丰富小镇居民的生活,就在此处开设了一个小酒馆。开始时酒馆就像个活动板房,临时搭建的,仿佛过些日子就会拆走似的。谁想越办越火,成了三角地一景,海淀镇酒友们的最爱。小酒馆临着南大街而建,大约四五十米长。门口在酒馆西侧临街朝南开,门口西北一段是厨房操作间,东南一段是酒馆餐厅,四周都有窗户,北边以及东北边冲着小车居这边没有门。小时候鼻子灵,从三角地北边过来,还没到运输队门口,也就是8的位置,就能闻到小酒馆中散发出的酒香味、油炸花生米的味道。有人喝高了还会在附近路边呕吐,散发着那种难闻的恶心味。
印象中自从有了小酒馆,南大街这一段就逐渐有门脸了。海淀镇也不像先前那么清静恬淡了。
顺着上面照片中视线往西北看。有一排玻璃围挡,围挡后是一棵大槐树。
大槐树的位置标注为2。照片的视线就是从它的右侧向西北望去的。因为这棵大槐树,就是原先海淀电教馆门口的那棵大槐树,槐树右侧就是南大街。没这棵老树做参考,确定斜街在花园中的准确位置可就真难了。
原海淀电教馆,在三角地东南角往西北几十米的样子。是早先鸡鸭佟宅院的东门,也是南大街小学最初的校门。后来专门辟出一个院落成为海淀电教馆。看看旧照吧。
这几张老照片都是2001年之前拍的。二十多年过去了,老槐树的身姿还是那么挺拔。只是枝丫有些被修剪掉了,有些已经长得比较粗壮。背后的鸡鸭佟宅院——南大街小学——电教馆,已经沦为历史烟尘,脚下的南大街也湮没在新修的中关村西区之中了。
乌飞兔走去无声,
物换星移万事更。
躬身细语问老槐,
可记少年树下行?
一阵风吹过,大槐树摇了摇头,谁记得你这个小屁孩啊。一代一代,在这个大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多了。南大街过往的人马车辆更是数也数不清啊。
可不是吗,原来这棵老槐,也是历经风雨,见过世面的。树上有个绿色的铭牌,注明此树是清朝时期所植,距今大概210年了。也就是说自打嘉庆年间,它就矗立在古老的海淀镇御道边了。别的甭说,就说皇上太后的仪仗,指不定见过多少回了。
“行驾仪仗”。顺治三年(1646)定制,凡皇帝行事于皇城时,则陈行驾仪仗。乾隆十三年(1748) 改称銮驾卤簿。其仪物兵卫有:前列导引乐队,有戏竹二、管六、笛四、笙二、云璈二、导迎鼓一、拍板一; 次为御仗四,吾仗四,立瓜、卧瓜、星、钺各四;次五色金龙小旗十,五色龙纛十;次双龙黄团扇十,黄九龙伞十;次九龙曲柄黄华盖一。皆在皇帝步辇前。次前引佩刀大臣十人,后扈佩刀大臣二人,步辇在中,其后为豹尾班侍卫执枪十人,佩仪刀十人,佩弓矢十人,殿以黄龙大纛。
瞧瞧这阵势。这还只是銮驾卤簿。《宫女谈往录》描述过慈禧大轿前后的马队。比起《基督山伯爵》中描述的法国人的马车可气派多了。
“一排四骑,前后四排,一色的红里透黑的马,膘肥体壮,毛梢亮得出油,像缎子一样。马的额头上一律系着红缨子,嚼、环、鞍、革荐,配着锃亮的铜什件,左右丝缰齐摆在马鞍桥上,四匹一排,看着就整齐威武。最美妙的是马迈的步子:当然这顶马是为了给老太后护路开道的,就不可能离大轿太远,所以马要和轿夫们走同样的速度,这就太难了。为了显示马的雄伟英俊,马一律昂着头,头上的红缨子要在一条线上,脚下要跨大步。妙就妙在这儿:当它们的蹄子似挨地不挨地的时候,慢慢地把蹄子一蜷,又缩回来约一尺五,实际上,迈的虽是一大步,而走的却只有五寸,这样就和轿夫的步伐相等了,所以永远在轿的前边,一点也不脱节。一队马,同样地昂着头,同样地跨大步,同样地往回蜷腿,又迈出同样的尺寸,当马的蹄子往回蜷时,那种妩媚样子简直像绣女在做针线。这已经很可观了吧?最奇特的是,马在往后蜷腿的时候,腰随着一扭动,肥肥的屁股跟着一摆,上面骑马的人,也随着马的身子一齐扭,头上戴的红缨帽穗子一甩,蜷左腿往右摆,蜷右腿往左摆,煞是好看。这都是銮仪卫费尽心力训练出来的。再听声音,马蹄子落地是“哒哒”的,轿夫抬着轿走路是“嚓嚓”的。哒哒嚓嚓,非常和谐。长长的柳荫御路上,一点别的声音全没有,像军队演操似的整齐肃穆,这种声音一直由西华门到达颐和园。天家的气派,何等的尊严。”
这一切,想来老槐树都曾尽收眼底啊。我不禁围着老槐树,又多拍了几张照片,还借助大厦的玻璃幕墙跟它和了张影。
眼下机器的轰鸣又开始惊扰老槐树宁静的生活。让它继续目睹旧貌新颜的变迁吧。
由老槐树的北边再往西北走就到3的位置了。九十年代修了海淀中街,这中间曾经有一个交叉路口。把三角地的一部分截掉了。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98年南大街路北三角地这一段,已经不止小酒馆一家店面了。路南的南大街小学也被拆除了一部分。
也不知道三角地故地最终会改造成什么样。文章最后,再发几张春天拍的照片,回看一下改造前的样子吧。
小胖子主持人李然说过“我们怀念一样东西,一个建筑。怀念的不是它本身,而是自己和它相关的故事。”
古来万事东流水,让美好永存于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