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在年度计划里的重点就是希望通过写书评作为突破口,让自己突破出来。
可心里总是很忐忑,期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这几天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还是回到最终极的问题上,这件事到底有多大价值?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嘴上说着要避开功利化,专心在写作本身,但真要面对生活的窘境,却又总希望抓住救命稻草,希望能够有起死回生的奇效。
在写作这件事上,我很迷信的相信,一定会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长久的持续下去,人类还存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就一定不会缺少市场。
AI时代的到来,让我产生空前的危机感,尤其是当讯飞语音的老总拿着他们团队的产品,声称已经可以实现世界大部分国家语言无障碍翻译沟通的情况下,我第一个反应是,以后学一门语言不再有太大的价值了,外语课程都显得太落后了。
噩耗还没完,记者采访时还不无担心的问起自己的职业,是不是记者工作都会被取代,讯飞语音老总的答案是:“不完全是,70%”。
被占用的那70%是什么?是替他搜集资料,写稿件,整理采访时采集到的信息。可怕吗?这让人焦虑,对于像我们这些想要以自由撰稿为生的普通人来说,无疑在头顶敲响了警钟。
更何况,要钻研的领域是“有书可寻”的书评文章,试着想象,机器会快速的摘取出符合本书核心的内容,毫不费力的编排好这些内容,而我能想到唯一需要人为加工的步骤就是需要写作者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并准确有煽动性的展示给读者。
写书评这份职业会不断进化,进化到,最初的资料积累都会靠机器去完成,决定胜负的是靠我们能够分析的大脑。
在这个商业社会,如果你真的有才能,财富是会紧跟着你的,反之,前路将会很艰难,这几乎是我写这篇文时,完全能够遇见的未来。
但,我想告诉你,书评的价值会长久的存在,尽管机器可以取代繁琐机械的工作,可它却不会再短时间里像人类一样去思考,这是本质上的区别,也是我们想要在这个领域生存的关键。
细想这个词:书评。每个人都会对一本书有大致的观点,但这些印象很肤浅,更谈不上,通过这本书给你什么深刻的指导意义并带来重大的影响。
再者,大多数人无法快速的阅读一本书,但又想获取书中核心内容,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时候书评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它会指引你看透一本书的全貌,并提炼出核心内容,让读者有升华深刻的理解。这是读者需要的。
供需关系形成,自然就存在交易。
并且这种需求远没有到达峰值,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还没有被完全的开发出来,知识商业化进程的春天还没有来,但这个未来不远,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它会有爆发期里的野蛮生长,也会有日后的趋于平稳,最后走向没落,但这个周期会很长。
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甚至会衍生出关于书评的其他形式。
可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对书中知识的提炼和高效的内化过程,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具备的高级能力。
这个能力很值钱,而且也将会一直“值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