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是什么?
自恋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喜欢”,健康的自恋是自信,病态的自恋是一种“自己不可或缺或者别人都不如自己”的感觉,潜台词是“世界没有了我不行”,“公司没有了我不行”,“家庭没有了我不行”,“这个项目没有了我不行”......
病态的自恋,会陷入一种竞争和比较中,会无意识的制造条件或者环境来和别人比较,以得到结论"我比你们强,比你们厉害".......
病态的自恋,以自己的准则和信念来要求别人,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准则,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信念是最好的,别人应该按照“我的”标准来,如果别人不按照“我的”标准来,“我”就有理由去批判别人,去给这个反抗的人打上“不好”的标签....
病态的自恋,会无意识的使用很多的手段,从而去操控别人,比如内疚......这部分会在下面的例子中,看到详细的解释
病态的自恋,会无意识的把自己不能接受的“自体”一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需要在深入的理解下)
自恋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这里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自恋的人会吸引依赖性人格的人,一个以为“没有了我不行”,一个愿意依赖别人,一定程度上自恋的人和依赖性人格的人是绝配。
假设父亲是一个自恋的人,母亲是一个依赖性人格的人。父亲和母亲之间这种互动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盟,彼此满足
而这样的父亲和母亲,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
首先:诱使孩子感到内疚,从而让孩子感受到“我一定得做点什么”
父亲“没有我不行”,所以总是会很忙碌,而孩子不想让父亲那么忙碌,那么辛苦,而父亲又传递出“你们没有什么用,都要靠我,而且还不是因为你们”的信号,此时孩子会感到内疚,觉得是自己的错,所以才导致了父亲的辛苦和忙碌。在内疚的驱使下,就想做点什么,不能闲着,而似乎自己怎么做,都无济于事,从而感觉到“无能为力”,“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那个期望到底在哪里,似乎怎么努力都够不到”,在这个思维下,内心就封闭了一个压抑,想要怒吼,想要哭泣的,很委屈委屈的一个小孩子。
其次:投射性认同,孩子认为“我不够好”
父亲的“没有我不行”,内在可能是一种挫败,为了不去面对这种挫败,为了回避这个挫败,父亲营造了“没有我不行”的夸大自体,由于父亲无法很好处理自己内在的挫败,想把这个挫败推开,这种挫败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即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挫败的,而孩子认同了这种投射,认为“我不够好”。此时可能要问孩子为什么要认同,因为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特别纯粹的,在自我意识懵懂发展时,会被父母催眠,从而出现认同。在孩子时代,“我不够好”是被父母的眼睛盯着,“我做什么都不够好”,"我到底要怎么做“.......这种深深的压力会一直根植在孩子心中,而长大后,这一双眼睛,会变成现实世界中的无数双眼睛,感觉自己会无数双眼睛盯着,仿佛自己是一个透明人,所有在看着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衣服的每一个细节,实时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担心自己的想法被看穿......
再次,孩子长大后对亲密关系的抗拒
在父亲和母亲争吵,闹矛盾的压抑氛围中,孩子总想去做点什么?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唯一的依赖,以为父母的争吵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想去做点什么去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内疚。可是,孩子也做不到去解决这个矛盾的冲突,如果孩子真的可以调停父母双方的争吵,那么孩子也沦为了一个工具。孩子做不到解决矛盾的冲突,是因为母亲的怒火是父亲引起的,只能父亲来浇灭,这个二元关系彼此成就,是不需要孩子来干涉的。
孩子想去做点什么?是孩子对生存的渴望,对被抛弃的恐惧,是认同了自己不够好,引起了父母亲的争吵,是慢慢的内疚。
可是孩子却什么也做不到?因为孩子努力去做,可能换来的是父母的拒绝和责骂,打碎了父亲自恋的实现,以及母亲反抗父亲自己自恋的努力。
孩子想去做点什么,而实际什么也做不到,给孩子带来了深深的无力感。此时的孩子站在房间的门口,望向父亲和母亲,却惶恐无措,恐惧,内疚,无力深深的扼紧孩子的咽喉。
孩子在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也会无所适从,内在既渴望又抗拒。
如何逆转呢?
那个孩子,可以在门口转身走开么?这个二元关系和我无关,一切都不是我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