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到“乱伦”一词,第一直觉反应该是“不正当的血缘男女关系”,可是“伦”到底是怎么样的定义、界限?什么样的“伦理”是正确的?这些正确的“伦理”是由谁来判定的?
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人伦的规则。
那么“乱伦”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欺君罔上、父凶子恶、手足相残、夫妻反目、背信弃义?
“伦”则成为一种规则,一种分类。在人际关系网中,把一个人定位在性别、年龄、种族、男女上的归类。
“乱伦”则是将既有的人际关系重新调整,背离了原来的分类规则,甚至对原来的规则产生怀疑,提出新的分类方式。
所谓的“伦理”和“乱伦”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不同分类、对道德的不同看法。
【谁规定了车辆一定靠右行驶?】
周知,在中国大陆我们的机动车驾驶都是靠右行驶,靠右行驶的国家在全世界占比90%左右,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众多国家。但也有靠左行驶的国家,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印度、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
资料显示,我国远在秦朝的时候男子右行,妇人左行;到唐代时,车辆靠右行驶;鸦片战争后,英国势力侵入中国,左行制传入香港和上海,但同时,山东等北方省份则受到美国影响右行;抗战时期,中国汽车多为美国输入,对于方向盘和灯光的改装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为节约费用,国民政府制定《交通管理办法》,全国统一为靠右行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沿袭了这一规则。
因此,左行还是右行,并非一开始就固定,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
【“血缘内婚”与“血缘外婚”】
距今4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其中有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保证法老王皇室血统的纯正,而采取皇室内分类通婚,也就是“血缘内婚”,也就意味着只能和皇室内的人通婚,其他任何家族都不可以。
直到有一天,古埃及人发现血缘内婚上下的孩子,很多都有基因问题,智力会比一般人差,于是演变为“血缘外婚”。
在“血缘内婚”的时代,埃及法老王娶他的妹妹为妻,父亲娶女儿为妻,才是正常的伦理活动,如果娶了外族,才叫“乱伦”。
中国古时候也是这样,有句老话“亲上加亲”,将自己的女儿许给哥哥家的儿子,或者自幼给亲戚之间的小娃娃定下“娃娃亲”,形成“表里”关系、“堂里”关系。皇家更是如此,为了稳固朝野关系,所谓“政治联姻”。
在个别朝代也有弟弟娶哥哥的妻子,父亲娶自己的儿媳妇。到了如今的文明社会,这样做反而成了“乱伦”。
【百善孝为先?】
很多人讲“父母在,不远游。”却从未知道后面一句“游必有方。”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孝道文化”盛行的民族。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也指出中国是一个巨婴的国度。
“割肉喂母”“卖身葬父”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奉行的“百善孝为先”文化,更有著作《二十四孝》流传至今。如果稍有违逆,大概会被骂死“你这个不孝子”。婚姻也成了“父母之命”,头发也剪不得,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了头发就意味着对父母不孝顺。更有甚者,不赡养父母,是大过,是猪狗不如,是畜生,会被道德谴责,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有个父亲偷了羊,被儿子告到官府,别人说这个儿子很正直,孔子却觉得,怎么可以告父亲呢,这是不孝,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可是,秦朝实行“连坐制度”,窝藏罪犯,株连九族。隐藏一个犯罪的人,全村都会被连坐。
孙悟空为什么可以大闹天宫?因为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无父无母。哪吒闹海之后,要剔骨还父,削肉还母,还完之后,以莲为身,才成为他自己。
【王宝钏和“贞节牌坊”】
可怜的人儿哟,苦守寒窑十八年,风餐露宿,野菜为生,却承想日思夜想的人竟然摇身一变成了“西凉驸马”,怀有娇妻,锦衣玉食,却还要原谅他?
代战公主对王宝钏说“你是大我是小”,要求一起服侍薛平贵,大家都会觉得这位公主很善良,可是薛呢?
糟糠之妻实在拿不出手?生命紧急关头保命要紧?嫌贫爱富?不得不为之?难言之苦?
王宝钏却受着,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可是面对一个美丽能干又掌兵权的公主,怎么光明磊落的与薛卿卿我我花田月下?
儒家文化的“大团圆”让很多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年纪轻轻丧夫便一辈子不再嫁,被人碰了一下肩膀便要自杀,五六十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换来大家的掌声与喝彩,还有一座遗传千年的“贞节牌坊”,对她们而言,那是光荣呀!
【“不得不”结婚的理由】
古时候的女孩子,十五岁及笄之后,就到了可以许配、出嫁的年纪,要用发簪将头发挽成髻,以示成年。更有甚者,穷苦人家便早早将孩子卖掉,给富人家的公子做“童养媳”或“陪房丫头”。有些女孩子一辈子都只能做内房,不能上位。要等到公子年纪适当,家族会为他挑选门当户对的女孩子作为正儿八经的妻子,并且明媒正娶。
如果过不下去要离婚,女孩子没有一点的主动权,除非这个男的不想要这个女人,给她一封休书,方可还她自由之身,但此后,她便很难再嫁人,因为一句古话“一女不事二夫”。
死了男人的寡妇还会被村里人欺负,要是有别的男人帮忙,还会被传风言风语。年纪大还不嫁人的女孩子会成为笑柄。
这和现在社会有点类似,“我妈觉得我该结婚了”“我身边的人都结婚了”“到了结婚的年纪”“再不结婚以后就嫁不出去了”“我觉得对方经济条件不错”“对方有车有房,跟他生活不会太辛苦”……似乎都成为了“不得不”结婚的理由!
不过越来越关注自我成长的“新时代女性”会说:“我不想结婚,也不需要丈夫,只想要一个孩子”“我没有结婚,我们有丈夫,只有一个孩子”“我能够养活我自己,我只希望在想结婚的时候,能有这个能力。”“年纪大点怎么了,我自己有房有车,我想要嫁给爱情。”……总觉得说这些话的女性酷惨了。
【“一夫多妻”“一夫一妻”“一妻多夫”】
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女,男人为天,打江山,霸天下,他们拥有一切说话的权利,可以任意支配一切物质,包括女人,也是东西。
“后宫佳丽三千人”,在有些朝代,三万人都远远不止。有些妃嫔可能穷极一生都没见过皇帝长啥样儿,有的被临幸一晚,从此花开两朵,更多打着“皇帝的女人”的招牌,干了一辈子宫女的活儿。
但正妻永远只有一个,即“皇后之位”,所以,多少女人明杀暗斗想爬上椒房殿的位子。其余的叫做“妃子”或者“妾”。
“三妻四妾”“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成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所以,普通人家的贵公子三五房姨太太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民国元年颁布《婚姻法》,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想再明媒正娶别的女人,必须先与原配解除婚姻关系,离婚变得普遍。否则就是“婚外情”,是非法的。
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存在着“一妻多夫制”,“兄弟共妻”“朋友共妻”。西藏的一妻多夫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分家后会造成家中财产分割,减弱家庭力量,使劳动力缺乏,影响财富聚集,所以一直实行“一妻多夫”。
【日本离婚率为什么在中年以后最高?】
常常想到中国,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举全家之力抚养一个小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用好的,倾尽全力给他最好的,不仅仅是因为他肩负家国重任,更是为了“养老”。在这期间扮演“妈妈”角色的女人,也要为了孩子好,即使夫妻不和,也要面和。
在日本,孩子长大离家后,做妻子的觉得自己该尽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便会提出离婚,“我再也不要忍受了”,往往会把丈夫吓一跳。她们觉得婚姻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完成伦理,伦理完成以后,她们就去追寻自我了。
国内,常常二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名下便会有一套房产,也是举父母之力给孩子付个首付,宽裕点儿的便会全额付掉,用来给孩子成家用。孩子结婚之后的二三十年里,会为这套房产背上重重的“月供”担子,每个月四分之一的收入用来偿还债务。债务偿还清楚之后,父母年事已高,由此步入照顾老人、赡养义务的行列,忙忙碌碌陀螺一般。于是,他们也会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早早为他们挣房产,积累原始资本。
而在美国,男孩子到了三四十岁租房子住的男人大有人在,他们用这笔钱学习、精进、周游全国、增长见闻、交友、聚会。父母养育孩子到了成年之后便不再进行义务,用接下来工作的所得的收入过好自己的日子,年老了便用来养老。孩子在成年之后便要一切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等父母年事已高,他们有积蓄养老,自己负担也轻,可以追求自我。
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累了倦了的时候可以靠一下;而倚赖,是赖着不走了。
我们常常把伦理当成了倚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