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家庭美满、工作顺利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妻弃子,只身一人去了巴黎追求自己的理想——画画。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的妻子觉得他是出轨了,其他人觉得他自私。其实之前有看过许多对这本书的评价,有人把重点放在了他不负责、自私自利上,同情他美丽的妻子和不谙世事的孩子。有人把重点放在他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灵魂伴侣,所以他的做法无可厚非。其实这两者的观点都没有绝对的正误,每个人思考的方式和所站的角度不同,我的观点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形成,我只是和书中的“我”一样,更多的是带着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疑问去渴求更多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斯特里克兰在巴黎穷困潦倒,对他的朋友斯特洛夫很坏,对所有人都嘲笑讽刺以及抢走斯特洛夫妻子布兰奇的时候,我开始不理解这位所谓的艺术家了。我无法赞同他那所谓的爱情观,女人在他眼里只是工具,是欲望的发泄品,是艺术的发源地,哪一天他不需要了就随手一扔。布兰奇因为他最后自杀了,他并未感到任何一丝愧疚。甚至斯特洛夫一直帮他,即便妻子被抢也并未伤害他,还想将他带回自己的故乡。可他就像农夫与蛇,不懂感恩,反咬一口,冷漠无情。斯特洛夫是一个善良的老好人,正因为他太善良反而显得有些懦弱,让人觉得像小丑一样可笑又可悲。不过或许因为他真正地懂艺术、崇尚艺术,才让他对斯特里克兰如此宽容大度。在这点上他又是一个惜才的伟大人物。
后来斯特里克兰又从巴黎到了马塞,再从马塞到了塔希提岛,娶妻生子,终归此处。直到我读到布吕诺船长对斯特里克兰的评价,我突然变得清朗起来。他说他对斯特里克兰更多的是同情,他把斯特里克兰对艺术的追求比作一个人为情所困。是啊,当一个人全身心地陷入爱情,所有旁观者都觉得这段感情不会长久,双方不适合。但当局者却看不到,他每天都全身心投入自己所有的热情,对周围与爱情无关的事情置之不理。或许他还会为了爱情丢掉自己的亲情以及友情,在外人看来他真的是无可救药,如此自私,伤害身边的亲人朋友,也许好心奉劝还会被冷眼相待。如果把这个人代入斯特里克兰,我们也会像布吕诺船长一样更多的是同情。他为艺术四处奔波,为生计发愁,受尽磨难,所有人都劝他看清他的“恋人”,而他却越陷越深,谁也拉不出来,只是惋惜哀叹。
我看完整本书,书中没有提到月亮,也没有提到六便士,更没有提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但正如后记评论家所说的“月亮与六便士”很好地概括了整本书,在我看来它可以指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斯特里克兰一生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就像很多人不理解他一样,明明是个成功人士,非要剑走偏锋,明明可以有足够的物质过完此生,他却选择追求遥不可及、众人望而却步的精神食粮。他的理想是画画,画出令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可现实却又何等残酷,生前无人问津,穷困失意,不过还好他摘到了月亮,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般。除此之外,我想在我心中“月亮”与“六便士”还分别指“艺术家”和普通人。书中的“艺术家”都是把精神富足,把生活看得很重要的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像月亮闪闪发光,也愿意追逐如月亮般遥不可及又触手可得的灵魂。而普通人就像六便士一样,他们不在乎精神上的富足,只在乎触手可得的看得见的财富。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夫人是,蒂阿瑞是,她们都是。斯特里克兰生前画的画无人欣赏,死后一出名,她们从以前的无知一下变成明白人了,一下觉得斯特里克兰的画无比好。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事情,有的东西本身价值很高,但没被很多人夸赞看见时,那些所谓的“六便士”便觉得它毫无价值;而有些东西本身毫无价值,却因为某种营销手段被赋予其价值时,大多数“六便士”便盲目地认为它好。他们从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它是否真的有价值。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具有讽刺意义。
最后是关于这本书巧妙的写作手法,似乎像作者用“我”在讲述一个他听来的故事,而“我”在书中本身又是一个作家,既能客观讲述事实,又能旁敲侧击表达“我”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读完整本书,应该是我看见了什么,而不再是我持有反对或赞同作者的观点。看见了矛盾,又看见了每个不同的人,有虚荣的人,有冷漠的人,有善良的人,有单纯的人,有艺术家,有文学家,有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