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到四川资中县去看一个老朋友,回来时去了一趟罗泉古镇。
选择去罗泉,是因为看了《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因盐而生的城——盐文明的结晶。其中一小节“罗城和罗泉——因盐仿生的城市”中,除提到位于四川乐山市东南部船形古镇罗城外,还提到被称为“川中第一龙镇”的罗泉。本来是想去罗城,但决定了到资中去,因顺道而最终选择了去罗泉。
说起来也有几多原因:一个是我的祖先发家就是靠了盐井,另一个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新疆为四川采运工业用盐(原在成都盐业运销站工作)。还有就是这两个因盐而起的古镇,竟然与我是同一个姓!而在龙年去龙镇也正当其时。
好了,闲话不说了,下面就是这次到罗泉古镇所拍摄和采写的图片故事,我想用镜头诠释古镇的局部和细节,让博友有别样的感受:
不过,我还有一句自我安慰也是真心的话:体验了一把真正的越野!这让我有了征服的快感,有了驾驭的成就。值!
当然,在中国的村镇乡间道路上“体验”越野,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罗泉古镇在四川仁寿、威远、资中三县交界的深丘中,隐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旁。
3、它的闻名得于清朝中叶盐井的发现,那时罗泉镇商贾云集,热闹异常。而如今只留下一座保存尚且完好的盐神庙透着远古的苍凉。
4、资中罗泉镇是全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罗泉又名“罗泉井”,据《资中县志》记载,罗泉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5、这里距资中城西50公里,离成渝高速公路球溪站17公里,班车来往方便,自驾车进出快捷。
6、罗泉的兴起与罗泉采盐业密不可分,据《盐法志》记载“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由此可见,罗泉镇的历史非常之久远,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宋元等历代的扩展,到明朝洪武年间,罗泉镇已初具规模,在清雍正八年设立资州罗泉分州府。
7、罗泉镇的由来。
三国时,蜀丞相孔明兴师南征曾扎营罗泉镇营盘山,因连续干旱无雨,山上水源奇缺,孔明遂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几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涌出泉水。孔明接到兵报大喜,亲自到井边察看,只见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卫宫取水试用,待卫宫饮水后感觉甚好。呈孔明品尝,孔明饮后灵性即来,他见井中泉水涌出,井似箩筐大小,即命名此井为箩泉井。而后清朝时一姓罗的府衙不满资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压在他的头上,便将箩上的竹头去掉,简称“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后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当时孔明军一共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罗泉小学对面)、大坝井(连心桥下)、花园井(矮子桥上)、观音井(观音沱对面)。
8、孔明之师在营盘山上驻扎两年有余,需购大量的生活用品,而没有集市。孔明曾轮流派兵帮助百姓建街市。最初搬进街市的不过五十户左右,后来兴旺时期住户达一百有余,人们把这一街市取名“罗泉井”。
9、中国唯一的盐神庙坐落在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的罗泉镇。走进青石铺成的五里长街,跨过古色古香的子来桥,拐弯就是座落在河东街的盐神庙了。盐神庙是中国境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早在秦朝年间,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盐的的基地之一。
10、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历汉、三国、南北朝,经唐、宋、元、明代,在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发展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镇已有盐井一千五百一十五口,所产盐于公元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品质号称天下第一。那时的罗泉商贾聚集,马嘶骡叫,热闹非凡,当地的盐神庙便是最好见证。
11、十余根粗大的木柱支撑着古庙。
12、盐神庙占地二千七百多平方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正殿按道家风格进行建造。戏台建于清同治七年,按佛家风格进行建造。箱房按儒家风格进行建造。盐神庙集三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是目前保护最为完好的庙宇,盐神庙中间是一块六百多平方米的戏坝,全部由青石板铺成,可容纳上千人看戏,从大戏坝到正殿共有一十三步石梯,从这班驳的石梯上还记载着盐神庙昔日的辉煌。
13、庙的正殿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或双龙戏珠、或金凰嬉凤,均雕就画成;庙堂或木楼花窗、或梁架纵横,皆鬼斧神工。正殿屋顶是全庙精华处,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主脊上缠绕着四条各十米长的彩色巨龙,居中两彩龙昂道伸须,双眼圆睁,张口如盆窜向宝葫芦。
14、主脊的正面,翘角点点密布,每个翘角上挂有一个响玲当,一夜风吹,玲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人的乐曲,吸引着脊上众多形态各异的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倾听,整个庙顶好似善兽益鸟的乐园,犹如群鸟众兽闹春的天堂。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15、盐神庙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盐神庙是古镇的曾经辉煌的重要标志。
16、重檐三级、翼角高翘的盐神庙,为占地1964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大型四合院布局。房檐上的野草,摇曳在风中像在述说着古镇久远的历史。
17、进殿门钻过旧戏台,来到空旷的庙前广场,四周的耳楼、侧房、走廊经岁月的冲刷已失去昔日的色彩。
18、如今盐神庙成了古镇人聚会的场所。人们坐在盐神庙大殿的石阶上懒洋洋地晒太阳。
19、拾阶登上大殿,透过大殿的天井,能清晰看见蓝天上一朵朵白云飘过。
20、万寿宫座落于老街子街。
21、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710平方米。由戏楼、厢房、正殿组成。
22、为穿斗木结构房屋,室内雕刻我为镂空雕刻,做工精美,雕刻内容丰富多彩。现但现在完好。
23、子来桥。桥头立有龙位于老街子街,始建于明代,全长50米,为石拱桥。龙头及貔貅,象征吉祥和平安。“子来桥”东边是盐神庙,西边是城皇庙。先前并无“子来桥”,连接珠溪河两岸的通行道只不过是一座简易的“踏水桥”。“踏水桥”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后因来往商贾甚多,骡马、商人、脚夫过桥都要涉水而过,跌足而行,一些赶路的骡马、脚夫急行到此,一旦踏水过桥,往往闹出大病。
24、当时,罗泉井盐场场官司张少牧,体察民众疾苦,便思考重修踏水桥的方略,因重修此桥,用费浩繁,官司府又一时难以划拨足够银两,于是张少牧召集盐商、灶工商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总共筹措白银三千余两,劳工五千余人,历时半年修了一座长四十米,宽十二米的大型石桥。石桥完工时,张少牧邀资州赵宫人前来踩桥(即剪彩),赵接到请柬时,其妻正身孕足月,当晚做梦,见妻生下一个胖乎乎的儿子,次日,赵官人来罗泉踩桥时,便命石桥为“子来桥”。这一天为公元1796年,农历腊月十三日。
25、1985年,由于河床上涨,加之“子来桥”桥墩甚大且密,阻碍河水下溢,常造成水淹罗泉井;又因河水常年冲刷,桥基破败,石桥有跨塌之势。为此,罗泉镇拆除旧桥,重建新桥。在修旧子来桥时,准备将1934年涨大水时掉入河中的龙头(狮子、独角兽)吊起来时,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的天气陡然突变,一时间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从石龙的头上冒出一股青烟。据传说,这是镇桥的龙精上天去禀报玉皇大帝,经批准继续镇守子来桥。老龙领了圣旨,现在仍忠实的坐在“子来桥“两端,他仔细的端详着南来北往的生灵。
26、罗泉会议会址。
(下同)
岁月悠悠,年华易逝。载入历史史册、名垂青史的罗泉井会议旧址则依然如故,成为世人观赏和追记往事的古迹,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7、胡范渠书院。座落于老街子街一,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28、典型四合院风格,一楼一底结构。前为铺面,中间为钟楼及藏书楼,后面住宅。现保存完好。
29、守书院的老人。由于古镇旅游开发不好,几乎所有的“景点”都闭门谢客,书院也不例外。我们经人指点从一个窄窄的通道刚进来时,遇到一位老大哥正手捧热汽腾腾的叶儿粑从橱房出来。我们请求他卖些给我们,他说:“不卖。你们拿去吃好了。”正有些饥饿的我们,十分感激他。叶儿粑很香,还有老蜡肉在里边。看我们很想进去看书院,就去拿钥匙,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又去找来铁占和榔头,想把锁砸开,还是不行。我们不忍心这样,让老大哥住了手。他觉得有些愧对,主动带我们去“罗泉会议会址”,为我们打开了门。
30、罗泉古镇,长街五里,十弯九曲,形似蛟龙,伴河而卧,故有“川中第一龙镇”之美誉。
女人们喜欢在亲密的聊天中忙碌自己手中的针线活,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戏,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满足的脸上。
31、仅五里长的老街上茶馆就有十多家,生意颇为兴隆。在这里的任何一个茶馆,可以边喝碗盖茶,边摆龙门阵。听老人们用地道的天府话讲述古镇辉煌的昨天。
32、走过古镇的古街古庙,在十弯九曲的青瓦木房间走入古镇人的悠闲。
33、你会感受到,历经沧桑的罗泉人勤劳朴实、憨厚大方。
后来又去过一次罗泉古镇,光景大约还是那样,不一样的是为了发展古镇旅游,正在改造老街,全部用石条铺路。
资中罗泉老镇居民,恬淡生活。
我很稀罕烘笼儿那个老物件,也伸手去试暖不暖。
老婆婆不好意思地说:“你不要笑话我哦。”
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用这个,乡邻们都用电暖炉啦!
(以下图片从第二张以后PS成老照片了)
(部分图释来自网络和景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