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以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这一年,以头部知识IP罗振宇为首的一群厉害的人,给大家贩卖知识焦虑,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等等知识型的APP火速井喷式增长。
如果那一年,你没有为知识付上一些费用,你都感觉自己不够时髦
然而,几年过去了,课程还是囤在那里,我们也依旧过着一样的生活
到如今,再看到各类21天训练营,21天教你变现的各种课程,也只能一笑而过,这些课程的底层逻辑不是教你变现,而是把你变成一个可以“变现”的人。
为什么呢?
首先,学习并非21天的事情。
我们从小学读书到大学,花了整整16年之久,有些人读研究生和博士,可能人生的三分之一都在学习。
所以,21天就可以学会一个品类,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训练营还可以卖的不错呢?因为大家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各类变现训练营更甚,教你赚钱,更多的是教你如何“投入”金钱,能否赚到,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其次,根据社会历史来看,“文人”要赚大钱,古往今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商,那就要做商人。
我们看到北大教授薛兆丰辞职经商了,一直贩卖知识焦虑的罗振宇经商了,做内容的最终都会植入广告,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
这两年,写作特别的火,但是,并非让你成为作家,而是教你如何写文案,获取更高的收入,这不能称为写作,这和广告营销是一个路子。
看透这个底层逻辑,你就可以明白了,知识并不能变现,而是运用好这些知识,在商海浮沉才可以真的变现。
最后,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在教育培训行业十多年,我感觉这绝非一个可以快速赚钱的行业,也容不得一丝半点儿的虚假。道听途说就上课的老师,终究走不远,市场最后还是只为那些深入研究的讲师买单。这就是规律,很难反其道而行之。
学习、研究、了解底层规律是需要坐冷板凳的,这是十年寒窗“熬”出来的,看长远价值的一件事情,而非简单听两门课程,就可以出去炫技的技术。
曾经,也有一部分人担心,培训机构的生意会被这些APP和线上训练营抢走,其实,这个也是多虑了。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就是喜欢一群人在一起的,而非线上学习,所以,线下学习终归是殊途同归,果不其然,这些线上训练营都回归到线下做课程,人还是喜欢和人在一起学习。自律的人,可以自学的人,毕竟仅在少数。
2020年,需要学习吗?那是必须的,最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要明确清晰自己的定义,不要盲目跟风,也放下急功近利,寻求短频快的反馈刺激,做一条长线,慢慢积累自己的能力,不要支付智商税,真正优雅的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