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隐秘的角落》原著《坏小孩》。
朱朝阳是一名成绩拔尖的初中生,酷爱数学,略有孤僻,是父母、邻居眼里的好孩子,张东升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拥有过人的逻辑能力、热爱数学,是严老师的得意门生,岳父母、其他人眼里的优秀上门女婿。
本是两位毫无关系的人,因朱朝阳偶然拍下张东升谋杀岳父岳母这一过程联系在了一起。甚至让人觉得,两人正如他们的名字一样惊人的相似,仿佛不同世界线的因为一次时空的相遇重叠到了一起,因而才有”长大后我便成了你“这样的评论。
对应书的名字,究竟什么是坏小孩?
心生嫉妒、害怕被责备、实施校园暴力的叶驰敏
父母犯罪、从孤儿院逃出来、躲避城管执法的夏月普、丁浩
成绩优异、乖巧懂事的朱朝阳
如果你觉得我单薄的描述没有问题,甚至会主动将孩子们划分成两波,那恭喜你,你也被这些标签、固化的标准给洗脑了。
一个动态成长的人,怎么能用区区几个静态的词语就描述了,如果你稍微了解下自己,不难发现自己也是有两面的,阳光面,阴暗面。
当我告诉你,朱朝阳用未满年龄免除刑罚的法律条文打气,因自己和母亲被侮辱心生“弑父”念头后利用所学策划周全,用威胁、控制远程杀人,你会觉得他是好孩子么?
那我又告诉你,朱朝阳为保护自己的两个朋友不向警察上交证据,反思自己不信任朋友,同情失去父母的月普、主动改变“普普”这一歧视性外号,你还觉得他是坏孩子么?
如果我再告诉你,他用日记嫁祸他人洗清自身嫌疑,你又觉得他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人这么复杂,单从一面想要概括整个人特征的行为本身就存在问题,日常对于“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划分着实武断,甚至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有点讽刺。
为什么朱朝阳最后走上了张东升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讲,这是综合的因素。
不单单是缺乏陪伴的母亲、不考虑孩子感受的父亲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有校园的影响,倘若老师明察秋毫及时制止校园暴力而不是武断处理、倘若同学勇敢举报校园暴力而不是胆小怕事、倘若施暴者得到的是来自父母和社会的鼓励而不是高压;社会大机器的影响,倘若对未成年儿童的成长尤其是孤儿、留守儿童多些关注,倘若固化的标准、标签、偏见少一些,就会少些“问题儿童”,倘若能尽早地接受心理教育进行心理疏导或许朱朝阳或许不会遇到“问题儿童”,不会生出“弑父”的念头,不会一步步偏离健康成长的轨迹。
我想朱弑父这个念头的生长除了报复心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没有在第一个成长环境中找到归属感,这些归属感可以来自家庭、可以来自学校、可以来自社会,当他在缺少认可或者安全感的环境外恰遇到一些认可他、给他归属感的人,外加天真的义气、没有成形的是非观、缺乏及时的引导,不出意外的坠入深渊。
我曾听过一句印象深刻的话是“我无法想象那些留守儿童如果走错了一步该怎么办”,朱朝阳何不是“留守儿童”?一厘米一厘米的走向弑父的道路。
如果社会原谅他了,他真的能撇下这一心理重担做一个全新的人么?如果社会接下他撒谎的面纱,在这重重偏见的社会里能活着么?
虽然这是本小说,但是现实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这样误入歧途的小孩,加入极端组织或者“黑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比如在极端组织里扛着枪的小孩、男青少年强奸并杀害一个女孩后抛尸、投毒的室友、弑母案,一直都有,不过是以前没有报道出来。现在能报道出来,让我们直面阴暗,了解阴暗面的形成机制,才有机会激发更多人去照亮,防止怀揣恶意的人群散播唆使。
我们都是从小孩子长成大人的,我们也都曾拥有过小时候天真、毫无保留甚至不知对错的义气,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或许要担任同学、老师、父母、规则标准制定者的角色,如果可以,希望我们能多迈出仅仅一小步或者多一点点善意守护祖国的花朵,守护深爱的这个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