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作息,健康饮食,还有锻炼身体,相对来说,身体上的健康是容易被看到,理解和重视的。
但是较少的人会关注心理健康这一个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抑郁症”这一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帘和听闻之中,我们了解的比较多的是关于名人罹患抑郁的故事,许多知名人物的自杀背后的原因都被推测和抑郁症有关。
比较著名的例子有张国荣的故事:2003年4月1日晚上18点43分,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坠下,紧急送往玛丽医院,经医生检验入院前已死亡(18时45分),玛丽医院于19点06分宣告抢救无效,终年46岁。
2017年7月20日,林肯公园的主唱 查斯特·贝宁顿在加州的家中被发现自缢身亡,年仅41岁。
著名的作家海明威用自己珍藏了12年的双管猎枪,开枪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也是选择了在家自缢身亡。
我们已经听说过太多关于这样的故事了,我们为每一个巨星的陨落而感到惋惜,名人的抑郁症是容易得到我们的关注的,他们的不幸也能够让我们机会来尝试去对抑郁症有更多的了解。而那些普通劳苦大众的抑郁症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理解的,他们的抑郁症往往和贫困和不如意的生活境况有关,一方面,抑郁症是否加重了他们生活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活的困境又进一步地加重了他们的抑郁症。所以人们往往很难将这两者给分辨出来,社会工作者可能得同时兼顾这两种情况,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
在一份抑郁症调查的报告里面写到: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目前,抑郁症已成为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患病率占世界人口5%左右,仅亚洲就有50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常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自杀率高达12%-14%。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第二大病症,仅次于心脏病。所以,有人称它是隐性杀手,也有人称它是第一号杀手
是的,进入21世纪以来,抑郁症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正在成为人类难以掩藏的“心灵之殇”。在前几天看了一场TED的讲座里边,主讲人说道:“每30秒,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就有一个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甚至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都活在不同程度的痛苦之中,而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没能来对抑郁症有一个足够的了解和获得妥善的治疗。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我们人类文明是不是走错了方向,从某些方面来看似乎是这样子的。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追求效率和分工细化的社会生产体系,要求我们年轻人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才可能在城市里面谋得一个相对不错的职位和令人满意的薪水。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聚集在了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在有着更多机会,但也面对着更加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焦虑和压力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长期以往的情绪压力则是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
除了职场人士以外,学生群体的抑郁症,也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我曾在一些社交媒体了解了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患上了抑郁,并且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其中很多并没有能够得到家里的重视和理解,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和关注,一般也是只有当孩子的问题严重到无法继续学业的时候,家长们才会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也有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坚持下去,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令人相当地感到惋惜的。
我自身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并且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病史,在最初的时候,也是因为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地来去治疗,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也比较难理解抑郁症的情况。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患病的时候是特别痛苦的。但是另一方面,让抑郁患者本身承认自己生病了,主动地去寻求帮助也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人们总是会以为只要再撑一段时间,它就会过去了,而自己将会变好起来。殊不知这样的心态,会导致错过了治疗抑郁症的最佳时段。即便是熬过去了,复发的几率也会特别大,并且每一次复发,病情都会越来越严重。
下面摘选一段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副教授 姜涛的解析
首次发作抑郁症还有一个自愈倾向的特点,即使患者不去治疗,在自然病程的第六至第九个月期间也会自动缓解,但这只是病情发展的自然状态,并不意味自愈。反而会残留很多症状,为下一次复发埋下了很多隐患,稍有诱因,抑郁症就会死灰复燃,并且每发作一次,病情就会加重一些。这一特点极易误导患者不接受治疗。最终导致患者从慢性抑郁变成难治性的抑郁。姜涛呼吁,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控制病情!
所以在这里,希望每一个抑郁症患者,以及患者身边的家属和朋友们,当你了解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可能患上抑郁症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诊断,配合治疗,抑郁症都是有很大概率是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