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在贵州支教的最后之际,我收到了一个孩子送给我的画:我们一行支教的几个人踩着七彩云朵,背后就是大山和阳光;我瞬时就被感动了——在山区孩子眼里,我们都是踩着七彩云朵而来,照亮了他们整个夏天;而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大的依恋和期待。
做好准备再出发
记得撒贝宁曾说过“我们的年轻人究竟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怀揣着什么样的目的去支教——对于支教,请不要把它当做你人生履历的一个噱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帮你达到那个目的;如果你真的要走进一个孩子的心灵和他们幼小的生命,请做好准备了再去。”
7月上旬,我们的团队在扬州开展了“衣物精准捐赠”的前期准备工作。毒辣的阳光晒得脸颊黑了一个度,手臂腿上出现了色差,但是我们依然热情饱满地奔波在扬州街头,收集着一件件旧衣服——我们坚信积少成多,多一件就多一份希望!
“阿姨,我们是扬大数科院的,想问下您家中是否有小孩子的旧衣服,书籍之类的,是否有意愿捐给山区儿童......”我们拿着宣传册向行人介绍着。起初,我还担心有人对我们的活动漠不关心,但是当看到孩子们拉着家长的手回家拿衣服来捐,用稚嫩的字迹在心愿卡写下祝福、老奶奶推着破旧的自行车带着队员回家拿衣服、开车的叔叔飞驰而过不一会又掉头过来询问......我欣喜我们并不孤单,我们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热心人;欣喜他们相信我,用行动来支持公益事业。
家访捐衣扶贫困
支教期间,我们开展了家访和衣物捐赠。曾经只会在电视中见到的“家徒四壁”,此时却真实展现在我的眼前,小雏鸡在泥地上乱跑,屋角是杂乱堆叠给牛喂的青草,一台破旧的电视机也许是他们家最值钱的家当,唯有斑驳发霉的墙上那几张红艳艳的奖状特别醒目。由于屋子的狭小,我们和老乡都是都是蹲在地上交谈的;我们倾听着农户的讲述,认真地做着扶贫记录。
当我们以一种近乎贴上山体的姿势走着不算路的山路,裤脚沾满了不知名植物的倒刺;孩子们就赤着脚奔跑在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地上,脚上沾满了泥土,指甲间塞满了黑黑的泥垢,一件沾满污渍早已起球的衣服......那样的情景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我们分发衣服的时候,人们的善良和懂事又一次让我动容。“没事没事,家里的弟弟妹妹可以穿”一个姑娘抱着不合身的衣服说着,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出去分享。为孩子们量身高,比划衣服是否合身时,一位母亲端来水让我歇歇,孩子们又拿来毛巾让我擦汗。
支教虽短却难忘
我想我在大山里的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里,也许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山,看云,看孩子们微笑的样子。大山的清早,总是雾气氤氲山间,牛铃驱散困意,山中的一切似乎还没苏醒,而我们就已踏上了去往纳墩小学的山路。
从刚开始的不熟悉,我们需要同孩子们一问一答,到后来的相识相识、打成一片,再到最后的依依不舍,我们和孩子们经历了许多。这些难忘的回忆都和大山、白云一同铭刻在我心中。
我们团队以“艺术陪伴”打开儿童心扉,而我就负责手工课的教学,细细回想,深有感触。我们组的女孩子年龄都很小,甚是害羞,不理解也不好意思提问,我只好一个个耐心地问,手把手的教:蹲在她们边上,边讲解边大手握着小手一起做。当我捶着发酸的背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过来把自己的作品塞进我的手里,还没认出是谁,她扭头就跑远了。看着笨拙却新异的作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给木木老师的,希望木木老师喜欢”——为了和孩子们拉近距离,我自我介绍我是“木木老师”;我不禁笑了出来,多么可爱的小天使呵,就算我再累也值!
不久之后我们便熟悉了。做手工分材料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昂着小脸,小手拉着我,央求我多给她们一份:“我要做两个,可以吗?我想做一个给木木老师”——那一刻,我明白了支教的意义所在:长期的情感缺失和知识断层,让孩子们渴望被关爱被夸赞;而我们所做便是要以艺术的火花去点亮他们的自信和未来。每当我说“做的真好”,孩子们总是会露出阳光般的笑容,而我,也渐渐陶醉其中。
这年的夏天,我走进了大山,收藏了最简单的笑容,看到了最纯粹的人情。那个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个女孩,教会我爱——我们就这么刚好出现在彼此的生命里,而我相信,山重水复的等待之后,明年相见你们仍别来无恙。
纳墩,我们明年再见了。
(文字:王琳;图片:谢斌、杨希;编辑:朱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