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毫无疑问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是一部悬疑加少许恐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悲剧的家庭故事,虽然电影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但是毫不避讳的说此剧在故事情节、悬念感的设置、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上都要比《嫌疑人X的献身》好一些。
先说一下此剧的亮点吧:
一、以暴制暴,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
私生子和孤儿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法律对儿童保护的不足是这部剧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
胡歌所扮演的绑匪是一名私生子,自幼被亲生父亲所抛弃,不幸的是少年时期又亲眼目睹了母子的惨死,沦为孤儿和三名身世同样的福利院孩子生活在一起,自此性情大变,暴躁、疯狂且为人狠毒,绑架、勒索、杀人无恶不作,且具有严重的报复心理。
孩子是弱势群体,孤儿尤甚。个人的小家庭和社会的大家庭都没有给予这些孤儿以足够的温暖,他们自小尝尽世间的冷暖,看透人性的凉薄,被逼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国家孤儿制度足够的完善,福利院在收容孤儿的同时进行心理成长方面的正确引导并提供足够的温暖关怀,那世间的很多罪恶就能杜绝在源头,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孤儿深受社会的欺凌,导致过早的成熟,并且通过以暴制暴的手段来保护自我。
尤其是近几年猖獗的地下器官市场,导致更多的恶魔之手伸向孩子。他们利用孩子的幼小和无力反抗,拐骗儿童,进而非法取走他们身上的某个器官,让无数的孩子和家庭痛不欲生。
这一切与国家法律监管力度不够,对儿童的保护力度不够以及对侵害儿童权益的犯罪惩罚力度不够息息相关。
正如电影中阿樱子的遭遇,八岁被人绑架,和绑匪生活十二年,导致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长期营养不良,少了一个肾,肝功能也面临衰竭,终生无法受孕,而精神上的伤害更无法言说了。
阿樱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个阿樱正在忍受着或者即将面临着同样的遭遇,关爱儿童,保护儿童,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这个社会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谁说“世上无不是的父母”,混蛋父母多得是!
中国人向来愚孝,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所以在中国无论父母为人如何,人们总是试图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来劝慰受伤的子女!
只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混蛋父母没有吗,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该如何成长和自我保护?
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三个家庭:胡歌扮演的绑匪作为私生子被父亲抛弃不说还要听从父亲的诱导为他绑架自己的堂妹以此来勒索叔叔,更可怕的是最后他竟亲手杀害了亲生父亲、堂妹、叔叔以及叔叔的情人,其手段的残忍令人毛骨悚然。
而宋佳饰演的宁静所在的家庭,自小母亲偏心妹妹阿樱,使她争风吃醋,无意间扔下妹妹一人在花园,而被他人绑架。父亲在误以为阿樱被人撕票后执意回国,导致阿樱两年后回家找不到家人而不得不和绑匪一起生活。因为小女儿被绑架母亲将罪责怪罪到姐姐宁静身上,对其冷漠责备,而父亲也和秘书常年偷情。
而第三个家庭,也就是所有罪恶的源头—阿樱的父亲和他的哥哥(胡歌饰演的绑匪的父亲),兄弟二人关系不和睦,哥哥在弟弟的公司谋了闲职不务正业,导致弟妹的不满,而其矛盾直接阻止了私生子胡歌的回家。所以哥哥诱导私生子绑架侄女,而私生子为了报仇,决议杀害叔叔一家,这才引起了一切悲剧的发生。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兄弟不是和睦的手足,姐妹不是亲密的姊妹,亲人毫无亲情可言,爱情毫无忠诚可言,怎能不发生悲剧。
只是可怜了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他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白白做了家庭的牺牲者,何其无辜,何其无奈。
试想在中国这样的事情更是举不胜数,这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
三、电影在悬念感的设置上非常不错,值得一看。
说实话此电影的拍摄水平确实比《嫌疑人X的献身》好一些,虽然我非常喜欢苏有朋,但是在我看来苏导的悬疑片确实不悬疑。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前半部分的悬念感设置的还是不错的,真正的绑匪到底是谁?杀人凶手是不是阿樱,戴黑色卫衣帽子的男人到底是谁?阿樱这十二年到底发上了什么······人们总是带着这样的疑问非常感兴趣的观看下去。
悬疑片之所以是悬疑片就是要让观影者不断的发问,不断的揣测,从而不断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专心的看下去,也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悬疑片,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人们结果,那就太索然无味了,而且也不能称之为悬疑片。
所以悬疑片并不好拍。
但是这部电影在悬念感的设置上可谓用心良苦,也足以见得编剧的创作功底。这在同类型的国产片中可以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再说一下此剧的欠缺之处:
一、角色定位难突破,爱上“坏人”不容易!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从没想过温柔、帅气、迷人的胡歌居然也会扮演反面角色,而且还是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狂魔,实在让人意外和无法接受,所以这部电影票房一般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大众无法接受被“恶化”的男神胡歌吧。
只是胡歌真是好冤枉。作为演员,一旦被大众贴上固定角色的标签,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来以后挑选剧本饰演的角色必然受限,二来角色定位的束缚也不利于演技和自身演义生涯的提高。所以真正优秀的演员都会不断突破自我,尝试不同风格的角色。就此分析,胡歌接拍此剧一定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和考虑,也是对自我演技的一种大胆突破和挑战。
只是没想到适得其反,大众无法接受,因为现在影视行业几乎是粉丝市场,胡歌好男人的形象根深蒂固,而且粉丝们就爱看到胡歌潇洒帅气的“做好人”,当男神,一旦违逆,大家定不会买账。就像杨蓉,演惯了坏女人,最近几年接拍的几部连续剧突然摇身一变成好人,人们就说她演技浮夸,不真实。所以不止胡歌,包括其他演员一旦被大众角色定位,想要突破,确实很难。
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能理解胡歌的做法,但是却无法理解导演的想法,大胆的启用正面人物来饰演反面角色,可以算是一种突破,但是确实冒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胡歌刚刚饰演了《琅琊榜》里文弱、温柔又智谋的男主而狂赚了大批粉丝,现在突然掉转头来扮演如此腹黑、心狠手辣的变态角色,叫粉丝们如何能接受呢,考虑过粉丝们的心情么?
二、坏人痕迹太明显,暗示意味十足会削弱悬念感。
前文说过,此剧编剧在悬念感的设置上可谓用心良苦,对于悬疑片来说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败笔就在于坏人痕迹太明显,暗示意味太强,从而削弱了悬念感。
比如阿樱在看到大伯时的表情,回眸的一丝阴险微笑,让人立刻猜想到绑架她的主谋就是大伯。比如阿樱被绑架当天,男管家难堪的脸色,就会让人立刻猜想到他定然与这件事情脱不了干系;再比如种花时姐姐恶狠狠的看妹妹时的眼神,无意间就会让人了解到两人之间的矛盾······
也许这些安排都是导演故意为之,只是如果坏人都坏的如此明显,那要观众干什么,真正的悬念片应该是让客户猜不到摸不着,不知道谁好谁坏,而如果通过这样明显的演技表现出现来,那悬念片就不是悬念片了。
所以我说悬念感设置的不错,但是表现痕迹太明显了,而且也太低估了观影者的智商。
以上就是我观影后的一些所感所得,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都是尽量站在了客观的立场去分析。总之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