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
「你想象过自己35岁之后的样子吗?」
答主大多是些大学在读,或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二十出头的年纪,坐拥青春,敬畏衰老,不敢也不曾想象过十多年后的岁月。
我呢,还真想过。
14岁的时候,我想35岁的自己一定是个人民教师,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年复一年讲着同样的课程。
18岁的时候,我开始写稿赚生活费,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将来肯定会成为全职作者,卖版权卖到最牛逼的那种。
22岁的时候,我在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实习,觉得35岁的自己一定还在审计行业,拿下CPA甚至ACCA,每天不是在出差的路上,就是在出差归来的路上。
24岁的时候,我崩溃于国企写不完的公文和汇报,整天惦记着辞职转行,准备跻身编辑行业,幻想着35岁已经做出满书柜的畅销书。
可惜,这些年轻时候的幻想一个都没实现。
此时此刻,我真正的35岁,跟所有规划毫不相关。
现在,我有一个四岁的女儿,肚子里还揣着一个。
依旧困顿于国企写公文,不满现状又没勇气辞职。
很久没再写过小说,被养娃琐碎耗去时间精力,被永无休止的公文写作磨光对文字的热情。
现在的生活,大概是十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的寡淡。
尽管称不上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样子,但也绝对是会让曾经的自己失望的样子。
2.
35岁生日那天,我和万先生带昕昕去了游乐场。
过山车、空中漫步、海盗船、碰碰车……我带她玩遍所有她想玩的项目。
万先生给她买了冰激凌,奥利奥和草莓口味。
然后我们一起取蛋糕,又吃了顿非常美味的大餐。
度过了疲惫、快乐又平凡的一个周日。
回家路上,我对昕昕说,今天更像是你的生日。
她一头扎进我怀里,给了我一个满怀爱意的拥抱。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有点失眠。
我想,把这样的生活再重复上一万多遍,也许就是我以后的人生了。
波澜不惊,平平淡淡。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高光时刻。
有的只是那些藏在柴米油盐、日常拌嘴中的,微小而乍现的小小满足、小小幸福。
或许来自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许源于一块超乎意料的巧克力蛋糕。
那一刻,我突然释怀了。
我决定放下那些耿耿于怀的执念,放下那些疲于追逐却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我决定放过自己,接受平庸的自己。
3.
平庸,百度百科给的定义是:
「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
是的,这世上的确有很多人,能做到一枝独秀,万众瞩目。
但,不是我们普通人。
那些电视剧里的高光人生,朋友圈里的功成名就,也注定不属于我这样的平凡人。
接受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早已不再谈及梦想。
站在35岁的分水岭上,我试图看清以后的人生。
我想,我会像我的母亲一样,成为陪伴孩子们的妈妈,扶着她们一步一脚印,直到她们慢慢长大,离开我去创造她们的人生。
我会像我的父亲一样,学会煎炒烹煮炖,能给家人们置办出一桌可口美食,偶尔给孩子们烤些甜品。
我也会像千千万万的打工人一样,牢牢捧住手里的铁饭碗,向长远的养老金大计低头。
如果疫情还能结束,或者有一天我们不再畏惧疫情,我和万先生或许依然会每年出国旅行一次,带上孩子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
当然,或许我还是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热爱。
坚持写作,坚持阅读。
坚持用手账记录每一天。
只是这一次,不再好高骛远,不再异想天开。
回归初心,写想写的文字,讲想讲的故事。
三十五岁才懂得,平安顺遂,抵得过人间千万。
随遇而安,与平庸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