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饭后翻起李镇西老师《自己培养自己》第57-67页,按照原本的读书计划,是每天读一节,好好反思教育过程,自省自己的成长经历,写读后心得。今天却读了两节,甚至还读了第三节的一部分,感觉读书有瘾,但是也给自己计划读书,于是停下翻书的节奏,写起今天的读后心得。
《还有比操作性更重要的》,读这一节深有体会,以往没有疫情的时候,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报告或是讲座,或是听课活动,每次很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听得入迷,本子上记得满满的,总想多记点学习到的新方法和技能,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听一节课,我会思考更多的是他的教学方法,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随着满满的成长,我还会更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收获,目前我还会关注这节课教会了孩子什么,直达心灵深处的什么。
但是听报告和讲座,似乎的确如李老师说的,我更是关注他讲的理念或是方法怎么操作,怎么用?更关注操作性,因为听报告和讲座想听到实用的东西。读了李老师写的这一段,也更了解自己了,我的确更关注实践、注重方法、注重技巧,但却忽略了对理论的忽略和轻视。的确,2020、2021这两年我分别和甄茂芬、严虎老师学习绘画分析和技能,对于讲述理论背景的时候我听得不是很认真,有时还会走神,听技能操作的时候,不停地记着怎么用,指导语是什么,色彩分析如何等等,但是理论知识记得不牢,也没有好好去精读理论分析,所以目前我有些操作经验,但是理论支撑不够,操作之后分析的时候,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的确是不够。
上学期班主任视导的时候,区领导也是这样说的,目前瑶海区的有些班主任在进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的时候,当评委问到班级里的一个问题需要班主任如何解决的时候,很多班主任直接就是讲述如何操作,缺少理论支撑,而那些荣获基本功一等奖的老师,他们在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的时候都是先将问题做分析,融合有关学术、著作中的理论分析,讲述这样的问题所折射的问题方向以及应对策略,然后再说实际班主任工作中是如何应对的,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让评委信服。说到底,还是书读少了,有关学术、理论的书读少了。
所以当大家听课、听讲座、听报告以为学到了,回家可以很好用了,但是缺少理论支撑与分析,回去还是不能很好地领会方法中的精髓,也就不会有太多的魏书生、管建刚、李镇西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某一种教育理念,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一定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所以我们关注可操作性,也要多关注理论指引啊!与君共勉!
第二节《成长是最好的奖励》中提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把自己成长视为教育对自己的奖励,多么美好的奖励啊!王晓波老师”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关注学生个性及情感教育。王老师的成长离不开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其实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地挖掘并发展那个“卓越的自己”而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伴随终生!
教育的确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奖励!(2022年3月27日 螺岗葛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