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八六】
乾隆丙辰,予于李敏达公处,见厉子大先生,时为少司寇。以冢宰文恭公之子,未弱冠即入翰林。诗才清妙。《岁除和韵》云:“一年清课为花忙,无事花间倒百觞。日落归鸦喧古木,家贫饥鹤唳空仓。楸枰静设迟棋客,彩笔吟成和省郎。官柳未黄桃已烂,春风早晚亦何尝。”《独酌》云:“萍分云散故人离,尊酒应怜独酌时。夜漏渐沉烧烛短,残书未了引眠迟。罗江春信盆梅报,纸帐宵寒鹤梦知。皎皎庭除余落月,屋梁相照此心期。”
丙辰,指乾隆元年,1736年。
李敏达,即李卫(1688—1738),字又玠,号恰亭,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李卫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1688年2月2日)出生,家境比较富裕,五十六年(1717)捐资员外郎,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五十八年(1719)任户部郎中。雍正帝即位后,便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1724),升任云南布政使,兼管盐务。三年(1725)升浙江巡抚。四年(1726),兼任两浙盐政使。五年(1727),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七年(1729)加封为兵部尚书。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不久加太子少傅。十年(1732)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后出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乾隆元年(1736)兼管直隶总河。乾隆三年(1738),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编撰有《钦遵圣谕条例事宜》、《浙江通志》、《畿辅通志》。
厉子大,此为错讹,应是励滋大,即励宗万(1705—1759),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励廷仪子。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17岁入翰林。雍正十三年(1735)由礼部右侍郎改刑部左侍郎,后兼署礼部右侍郎,乾隆元年(1736)四月任殿试读卷官,十月革职。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尤工书法。书法直追晋人,兼融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各家之长,形成圆浑、峭拔的书风,与江南书法家张照齐名,时称“南张北励”。好诗词,富藏书。《京城古迹考》为其抄本。藏书室名“清箱堂”、“教忠堂”。藏书印有“臣宗万”、“静海励氏”、“竹溪居士”、“竹溪珍玩”、“衣园藏真”、“衣园珍藏”、“衣园图书”、“衣园审定”、“教忠堂藏”等。子励守谦,亦富藏书。二十四年(1759)卒,葬于北五里庄。卒年五十五。主要作品《京城古迹考》、《衣园遗稿》、《青箱堂集》等。
少司寇,清代对刑部侍郎的别称。
冢宰,清代对吏部尚书的尊称。
励文恭,即励廷仪(1669—1732),字令式,号南湖。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刑部右侍郎励杜讷子。康熙进士。四十一年(1702)入值南书房。六十一年(1722)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元年(1723),晋刑部尚书。九年(1731)改吏部尚书。后病逝。工书法,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基础,旁涉虞世南、褚遂良,点画遒美,笔势雄强,富于变化。著有《双清阁诗稿》八卷。
弱冠,音ruò guàn,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岁除,音suì chú,即除夕日,岁末最后一天。除字是“去、易、交替”;岁就是一年。岁除:一年过去了的意思。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唐·孟浩然《岁幕归南山》诗:“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清课,音qīng kè,原指佛教日修之课。后用以指清雅的功课。清·汤祖武《暮春送小儿沐读书长干》诗:“良辰清课能无负,椀茗缾花未可删。”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毛谢以诗曰:‘闺中清课剪冰纨,夫写筼筜妇写兰。’”
觞,音shāng,本义为古代盛酒器。《说文》:“觞,爵实曰觞,虚曰觯。”《礼记·投壶》:“请行觞。”作为动词时有敬酒、饮酒、宴请的意思。
《吕氏春秋》:“管仲觞(敬酒)桓公。”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饮,喝)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汉·傅毅《舞赋》:“(楚襄王)谓宋玉曰:‘寡人欲觞群臣,何以娱之?’”本条诗话中的“倒百觞”是指在花间饮酒游乐。宋·吴芾《和逐年九日阳字韵》诗:“老身已许归三径,佳节何妨醉百觞。”宋·王承衎《赠英公大师》诗:“陶情早著诗千首,混俗何妨酒百觞。”
楸枰,音qiū píng,围棋棋盘,引申指围棋。楸木质轻而文致,古代多选来做棋具。唐朝温庭筠《观棋》诗云,“闲对楸枰倾一壶。”
彩笔,指五色笔,典故。《太平广记·梦二》、《南史·江淹传》载,相传梁人江淹少时,梦人以五色笔授之,故文彩俊发。后“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又五代和凝、宋代范质都曾有梦人授以五色笔的传说。旧因以五色笔(彩笔)喻文才。唐·李商隐《县中恼饮席》诗:“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亦作“五色毫”或“江生笔”。
省郎,音shěng láng,释义:1、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晋帝自孝武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于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诏诰,住西省,因谓西省郎。2、指中枢诸省的官吏。唐·杜甫《入奏行赠窦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成都。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唐贞观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谢朓诗云“芳洲采杜若”,乃责坊州贡之,当时以为嗤笑。”
官柳,音guān liǔ,释义:1、官府种植的柳树,最早为晋代武昌太守陶侃取名。鄂州,古名武昌(公元221年,孙权建都于此),三国归晋后,武昌仍为州郡之地。东吴故都,仍呈现出“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倩”的帝里、王畿气象。太守陶侃在武昌城中普种垂柳并把柳命名为“官柳”,也正是包含了“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的意思。《武昌县志》载:“陶侃为武昌太守,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见后,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官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由此可见,此时官柳之名除绿化外,已赋予了它一定的政治含义和地位。宋·苏轼登鄂州西山,《武昌西山诗并引》开篇二句“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2、大道或河堤上的柳树,古代诗人有称官柳。清·查慎行《官柳》:“种柳河干比《伐檀》,黄流今已报安澜。可怜一路青青色,直到淮南总属官。”
罗江,有地名,亦有河流名。不知有何典故与本诗相关。待考。
春信,音chūn xìn,意思是春天的信息。唐·郑谷《梅》诗:“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宋·陆游《梅花》诗:“春信今年早,江头昨夜寒。”
纸帐,音zhǐ zhàng,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八记载,其制法为:“用藤皮茧纸缠於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折缝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宋·苏轼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倦来眠纸帐,闲暇理丝桐,好不安闲自在。”清·黄景仁《二十夜》诗:“破窗蕉雨夜还惊,纸帐风来自作声。” 藤皮茧纸,南宋时出现的一直纸,以藤皮为主要原料,加入茧丝,成品厚重柔韧,半透明,类似于布和纸之间的一种大规格纸张,可以做蚊帐,也可以用作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