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翻历史上的今天,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原来今天是一个响当当的历史英雄的诞辰——林则徐
提及这个人物,绝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关于他的事迹
著名的“虎门销烟”
抽空又温故了一下老片,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都是很老的电影了,不过是描绘历史罢了
电影是老电影,但是不妨碍我们透过历史反观如今的社会形态
通过影片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鸦片泛滥、触目惊心的时代,到了现如今,“鸦片”消失了吗?
实体鸦片是消失了,可精神方面的呢?
八月初,《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文章横空出世,不仅让各大游戏公司市值蒸发了几千亿,更是在网络世界引起了一片哗然
早期的文章标题直指如今的网络游戏是新型的“精神鸦片”,各大游戏群、家长群争相转发,好不热闹
尽管相关媒体后来重新修改发布了新的文章,但“网络游戏是否是一种精神鸦片”的争论仍未结束
“精神鸦片”是指:易导致人们上瘾,且长期依赖后,容易产生麻痹意愿、迷失理智和损害身心健康的事物
这个词语的社会分量极重,难怪有人会指出给网络游戏加上如此标签“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更极强!”
游戏和“鸦片”如果能划等号的话,无疑是扩大了网络游戏的副作用,从而间接忽略了形成“精神鸦片”的主要原因
每当人们看到有关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无法自拔的消息时,很容易就会产生“游戏害人不浅”的思维框架
进而评论一边倒的指责出品游戏的厂商和代理如何如何,这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
有人之所以会依赖玩游戏、看小说和刷短视频等等,其实不是因为接触了这些事物而迷失心智
而是因为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失望,个人的欲望和期望未能得到满足
从而必须通过虚拟世界或者沉迷于某些事情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且愿意被麻痹和享受虚拟的赞美、褒奖、宽恕......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一些人不得不以消遣或娱乐的方式主动出让时间并被动的接受“精神鸦片”
当然,人性固然存在弱点,但如果长期玩游戏而没有影响正常生活,也没有浮躁或失态的心理出现,还属不属于“鸦片”的类别?
当年很火的一张配图↓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沉迷于网络游戏确实不是一件好事,但“精神鸦片”的罪行不能强加给任何一方
近年来,在资本和利益的驱使下,我国的游戏产业发展得热火朝天,导致青少年过早近视,影响学业,身体弱化和性格异化的情况出现,这的确是事实
凡事均有利有弊
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游戏市场的增长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不少的工作岗位,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和海外,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着中国的文化点滴
因此,分析网络游戏的正面、负面作用时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一刀切”已经不适用了
值得庆幸的是,与若干年前的反沉迷相比,当前的机制更加严格,防控的措施也远非以前所能比拟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多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走出户外吧,增强身体锻炼,广交朋友,亲近大自然,教会孩子正能量的学习和生活,那么网游的“瘾”就不会再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