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中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
张未茜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又和语文阅读、语言思维、社会观察、逻辑分析等素养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是一项极其考验师生的教与学的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一部能够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教学文件,从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建议,而审题立意作为写作教学的第一步,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棋。
审题时,学生常出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现象,考试前,又热衷于押题、猜题,这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是缺乏信心,有畏惧心理的,这类问题的深层原因还是归结于平日里缺乏对社会热点、国家时事及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敏感度和深入思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中的审题立意环节就像头脑风暴,要在自己海量的信息库里检索出与题目要求吻合的信息,再整合、判断,得出一个明确的立意。
目前,海南新高考的高考作文仍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把握大方向,抓大放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找到正确、合理的立意,而大方向就隐藏在新课标中。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可知,作文考察方向,大多都是和自然、社会、自我思考、时代的发展状况、文化修养、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关,涉及范围广,但不是无迹可寻。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辨证思维、逻辑思维,还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用这两把筛子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些亘古不变且具有生命力的话题,比如仁义礼智信,还可以筛选出有社会热度的,有讨论价值意义的主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抓大放小?我们常在写作题的要求部分看到“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的字眼,可什么样的角度才是一级立意呢?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符合上述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可根据关键词句、材料中心等多方法找到最佳角度。以2022年新高考II卷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要求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这里关键词有三个,考察学生的思辨、逻辑能力,这三个关键词是有机联结的,在建团一百年的时代背景之下,鼓励青年学子向前辈学习,选择一份事业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脚踏实地去做、去干、去创造未来,这三个关键词其实就是人生的浓缩,激发起学生对自我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时代与使命的思考。
高考作文对于立意评分采取了分级给分的评判标准,考生若能准确抓住一级立意,对于一篇作文来说无疑是开门红。新课标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里提出了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的要求,且不包含读书笔记和提要。可见,有了方法指导,还要有大量的练习和深层思考,让量变促成质变,才能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