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欣
申明:此文的“病”是指心理问题,而非身体上的病。请大家在看文章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对号入座,因为我们可能都有一些其中的病症。唯一的区别在于:有的父母发现了,会及时、努力的自我反省和积极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有的父母,可能不以为然。
案例:男,17岁,某中学高三学生,休学在家一年多,去医院检查为抑郁症、社交障碍,住院半年多,无果。依然不想去学校上学,经介绍,来到我的咨询所。
此来访者个子不太高,比起同龄人,稍微矮一些。皮肤有点黑,坐在我面前头一直低着,话不多,我问一句,他答一句。通过绘画测试分析,看出他压力特别大,焦虑、抑郁,对家的感受性特别不好,有情绪,但是又无法有正常的宣泄口。
我试着和他进行绘画分析,共情之下,他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自述,从小父母对他管束很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看到自己没有在看书学习,就要被骂,如果自己不服气,父亲就会打自己。除了学习,父母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感觉自己就如一台学习的机器。(现在自己生病了,父母不敢管学习了)。
记得在初二的时候,自己成绩还可以,有一次自己在课堂上因为顶撞了老师,老师打了自己一耳光。回家把此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不但没有问自己事情的缘由,只说肯定是自己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事后还请老师吃了一顿大餐,感谢老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并希望老师对孩子再严一点。
第二天,自己就被老师把座位换到了第一排,时刻处于老师的眼皮底下,稍微有一点松懈,老师的黑板刷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渐渐地,自己上课的时候,总感觉被监视。后来发展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大街上,只要别人看了自己一眼,就受不了,他拼命的控制自己,告诉自己那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不是事实。越控制越痛苦,后来害怕去学校,害怕上街,害怕与人交往,每天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可以几天不出来吃饭,也不会与任何人交流。
经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慢慢露出了笑容,也可以走出家门,和同学玩了,时不时可以和父母说几句话,并且对开学有了期待,但是总是反反复复。
在咨询最开始的时候,我就要求父母必须参与进来,很显然孩子的问题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不改变,孩子难以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母亲答应改变,父亲却认为自己没有错,所有的错都是孩子的错。
眼看孩子就进入高三,孩子也答应了暑假就去补课,开启自己新的人生。我建议利用最后的几次咨询做家庭治疗,进行客体关系的修复。孩子说已经对父母彻底失望,他们是不会来的。于是我去做父母的工作,母亲答应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还非常的气愤和憋屈,声称自己省吃俭用,每天起早贪黑,为什么错的却是我?更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在前几天天离家出走......听到这个消息,我更加理解了孩子的无奈和失望,和他那种“小强”般的坚强和抗争,除了理解,更多的是心痛。
其实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在我的咨询中经常遇到。他们不知道孩子今天的问题,是自己对孩子从小的不正确的教养模式导致的,孩子只是问题的“果”,父母才是问题的“因”。
在我们很多的孩子的咨询过程中,抽丝剥茧,发现问题出在父母身上,建议父母一起参与咨询,他们要么很生气:我孩子和你说什么了?真是没有良心!我们不会因为你这样说改变我们自己的,错的都是孩子!要么觉得自己的脸都被孩子丢尽了,然后就想各种办法推脱,或者干脆中断咨询。继而,他们会觉得这个咨询师无能,他们搞不懂,为什么明明是孩子出了问题,却要家长来做心理咨询?
于是他们会带着孩子去找别的心理咨询师,奔跑在不断求治的路上,期待着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帮助到他的孩子。但是,遇到这样的父母,有哪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能够保证孩子的问题能够解决呢?
但是这样做,父母内心会好受一些,他们会觉得:我们努力了,我们带孩子看过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了,花了那么的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只是可惜没有找到好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而已!但是,真的是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医生的问题吗?我只能“呵呵”了!真为这样的孩子感到心痛和惋惜!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有以下几种“病”:
1、暴力。孩子犯一点错就要挨打,比如回家晚了,比如家里没有收拾好,比如打破了一个碗。
2、撒谎。失信于孩子,父母给予孩子的承诺,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并且不道歉,不弥补。
3、固执。即使是自己的错,也不会承认,更不会改。
4、情绪化。自己有情绪,不会管理好,很多时候发泄在孩子身上。心情好的时候,你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儿”,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是“出气筒”,就是一只无辜的替罪羊。
5、不尊重孩子。认为你都是我们生的,就应该我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就应该绝对服从我们的意见,否则就是“不听话”,就是“逆反”。
(未完待续)
陈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首批中级私人心理顾问,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高级催眠治疗师,绘画分析师。